【2020 TOP5000】美中貿易戰下 5,000大企業爆「5壞」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公佈的「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研究顯示,5000大企業總體營運在美中貿易戰中爆?「5壞」受創不輕。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觀察5000大企業的「5壞」包括營收成長率連續兩年下滑、營收增加家數創三年新低、獲利呈兩位數字負成長、營收衰退產業上升近八成。CRIF中華徵信所提醒這意味著美中貿易戰若越演越烈,台灣所受影響也會越來越大。尤其是歐美「去中國化」,以及美國採取的「圍中」(聯合盟國圍堵中國大陸)與「困中」(藉科技優勢限制中國大陸發展),台灣面臨「兩岸產業共榮時代」崩壞的大挑戰,必須進行產業超前佈署。

營收及獲利成長率同步下滑

  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5000大企業的營收總額由2018年的37兆3,024億元,微幅上升至37兆5,035億元,雖再創下營收歷史新高,但是營收總額僅微幅成長0.61%,成長不及1%,為近三年成長最低的一年;也是連續兩年營收成長率下降,顯示5000大企業的營收成長動能確實因美中貿易戰萎縮。同時營收成長家數僅2,300家,不僅創下三年以來的新低,營收成長家數較2018年大幅減少了541家之多。因此營收負成長家數也是三年來首次超過營收成長家數,透露出5000大企業在美中貿易戰中的隱憂進一步升高。甚至營收1000大企業中營收衰退家數竟達425家亦為三年來新高,若對照2018年營收1000大企業僅有286家企業營收衰退,營收衰退家數大幅成長48.60%,也顯示營收成長壓力波及範圍正在向上擴大。
  其次,由獲利的角度看,5000大企業稅後純益總額僅為2兆7,655億元,較2018年的3兆746億元大幅衰退10.05%,為連續兩年創新高後的首次衰退,且衰退幅度超過一成,顯示美中貿易戰對5000大企業的獲利造成的實質影響非常大。其中營收前100大企業稅後純益為1兆5,887億元,較2018年的1兆7,333億元,衰退8.34%,為連續兩年衰退。前500大企業稅後純益則為2兆2,852億元,較2018年2兆5,016億元也衰退8.65%,這也顯示在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下,超大型企業獲利所受到的衝擊與其他等級企業相當。

營收衰退產業增近八成

  由產業的成長情況來看,在5000大企業分屬的178個產業中,只有103個產業(占57.87%)營收成長,其中營收成長達兩位數的產業則由2018年的50個產業,大幅減少至26個產業,營收衰退產業則由42個產業大幅增至75個產業。在營收總額達1,000億元以上的69個產業中僅有5個產業營收總額成長達兩位數,遠遜於2018年的18個產業。但營收呈現兩位數衰退的產業則有9個產業。
  在69個營收達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中,營收衰退的前10名產業,合成樹脂及塑膠業衰退21.16%最多,2018年最風光的被動電子元件業也衰退18.15%。其他衰退產業依次為人纖製造業、電子用化學材料業、基本化學工業、石油化學製品業、鋼鐵基本工業、塑膠製品業及化學品業。從中可以發現衰退前10名產業中,與化學相關的產業占了8個產業之多,主要與2019年全球經濟放緩,原油需求減少,致使價格下滑有關。其次鋼鐵基本工業也呈現衰退,也顯示2019年原物料產業的景氣走跌。
  至於營收達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營收成長前10大產業,由聯發科技領軍的積體電路設計業成長18.75%最高,自行車及其零件業也成長16.75%,其他依次為無店面零售業、汽車買賣業、證券商、餐飲業、光學器材業、金融控股業、產物保險業及電池業。

「一條龍」式的衰退隱憂

  更進一步再就營收前500大企業的營收成長家數比較來看,2019年500大企業營收成長家數由2018年的357家減少至2019年的297家,減少家數多達60家,減幅則為近兩成的16.81%。從500大企業中產業營收衰退的家數來看,整體電子產業營收衰退的有48家最多(其中包括電腦造及電腦組件業衰退13家、光電業衰退10家、半導體業衰退9家);鋼鐵基本工業衰退17家;石油化學製品業衰退14家、電子零組件批售業衰退13家、百貨零售衰退7家(包括太平洋崇光百貨、遠東百貨、惠康超市、遠百企業、來來超商、萊爾富、特力屋);5家電信公司除遠傳電信微幅成長0.29%之外,其他4大電信公司營收全部衰退。CRIF中華徵信所認為數據很明顯的說明,產業衰退是由原物料產業波及到出口型的電子業,影響所及又擴至內需及消費服務產業。顯示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產業營收衰退影響,是由上而下「一條龍式」的衰退。

貿易戰最大殺傷力「兩岸產業共榮」瓦解

  簡而言之,5000大企業的衰退關鍵,在於中國大陸卻是台灣最大出口地區,但美中貿易戰最大的殺傷力,卻正在瓦解中國大陸「世界工廠」地位。這形同改變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出貨模式,進而使長達27年的「兩岸產業共榮」時代也宣告瓦解。台灣必須全神關注全球貿易模式正醞釀重大改變。在美國的主導下,美歐供應鏈「去中國化」形成基本共識,同時在「後新冠疫情時代」揭開序幕,美國透過國際政治壓迫及經濟制裁,形成「圍中」與「困中」形勢,促使美中關係日趨嚴峻。中國大陸本身的經濟形勢更為惡劣,陸、台產業間競爭將更為激烈。除了在晶圓代工領域中國大陸本土半導體企業還沒有和台灣競爭的能力外,其他電子製造產業中國大陸本土企業處處都有台商的勁敵。只要大型電子製造業台商退出中國大陸市場,市場份額必有大陸本土企業隨時取而代之,總體形勢上不利於台灣大型企業發展。

以美國為中心超前佈署

  面對新形勢,路線決定台灣未來,台灣就需要進行超前佈署,現在美國只是不准含有美國技術25%以上的產品(設備)銷往中國大陸,但是我們已嗅到美國將可能要求友邦盟國完全切斷中國大陸在全球供應鏈的奧援。如果台灣意識到面對這樣一個潛在新的巨大挑戰,已經不是回歸到區域性生產中心的模式,將美、中市場分開可以解決的。那麼台灣就該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出口至中國大陸40%的市場,無縫接軌的開發或移轉至其他市場。
  CRIF中華徵信所認為這個超前佈署需要以美國為中心,且有合理的、系統性的去規畫。方向則有兩個。
  第一個方向是針對美國的未來十年的新需求,以政策布建台灣新的供應鏈。例如研究有哪些產品值得投入,涉及到哪些領域的產業要被納入,又要如何扶植重點公司進行超前佈署,把新的供應鏈組建起來。
  第二個方向是對中國大陸以外的全球市場進行出口比重的提升分配。例如我們想要將對美國的出口比重由目前的14%提升到28%,那麼就要先看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產業及產品配置?出口金額是多少?能夠移轉到美國市場的金額有多少?移轉其他市場的比重又有多少?要分幾個階段(或者幾年)去達成?
  CRIF中華徵信所提醒,全球經濟進入「後新冠疫情時代」,是一個長期的影響,台灣必須了解我們不是在面對一個新「金融海嘯」,而是在面對一個全球貿易模式的崩解與「非典型經濟」蘊釀的新局,5000大企業作為台灣經濟領先指標,也必須去快速因應這個全球的嚴峻趨勢,積極避免為台灣產業成為犧牲者,並找到下一波成長契機。

【word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