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電子報 -趨勢熱點
NO. 618
05 August 2025
關鍵字:生技醫療;AI;生技公司;健康台灣;法規;數位醫療法案
圖片來源:CRIF IMAGES
趨勢熱點
法規卡住生醫界 產業難獲利 類股指數停在5年前水準

  6月開始至年底,國內外重量級生技醫療大展將接續登場,產業氛圍本應轉熱,但台灣的上市櫃生技醫療類股指數,卻仍停留在5年前的水位。生技公司愈來愈多,投資人信心反而愈是潰散,痛點始終是台灣生技公司難獲利。

  今年5月,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簡稱生策會)舉辦年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與玉山科技協會也辦了一場生醫論壇,眾多大老齊聚,向政府提出建言,尤其是法規面。

  「唯變不變」是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的座右銘,這句話取自《易經》。「只有改變,才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如果沒有創新沒有改變,我們的國家就沒有未來,醫界也沒有未來。」陳威明說話總是擲地有聲,他特別提到,全球正進行數位轉型、川普一變再變,台灣一定要跟著改變。

▍缺誘因 生醫人才出現斷層

  向來妙語如珠的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則是感嘆:「我們說要唯變不變,現實卻是因循過去以不變應萬變的精神;這一年來也沒改變。」他語重心長的表示,政府戰略有餘,但戰術不足,「生物科技跟電子業的發展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差別?因為生技業被管得太死,台灣的法規一旦訂定了很難改變;而美國FDA向來訂的是金科玉律,但是只要合理,他也就變了」。

  其實,與會的專家都認同賴總統的「健康台灣」大戰略,也認為這個政策做得很好;從癌症篩檢、慢性病防治、再到心理健康韌性計畫,從源頭讓國人活得健康。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鴻仁透露,4月27日舉辦的健康台灣全國論壇,「賴總統從頭坐到尾,代表他的決心跟誠意」。

  但是大家更希望看到能讓產業站起來的政策,沒有產業經濟誘因,莘莘學子對從事生技業沒有興趣,長久下來會造成人才難以為繼,可惜了數十年累積的經驗。

  「法規」是大老們最希望政府正視的一環。閻雲以台灣生物資料庫的資訊使用為例,到現在法規還在角力,「我們資料庫只好用外國人的,但我們的突變跟外國人很不一樣,談精準醫療,又談何精準?」很多事是法規造成的,成了業界無可奈何之憾。

  中央研究院院士、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也提到,現在AI引領全球趨勢,是台灣生技結合科技發展的最佳時機,台灣有很多AI生技新創,但是這些公司苦哈哈,關鍵是走不出去。「現在新南向政策7國11中心,大家各做各的;台灣自己都沒有使用我們的產品,怎麼走到東南亞?」

  楊泮池以德國為例,提出一個務實的想法。德國2019年通過《數位醫療法案》,這項法案有一個特點,是把「可開立處方應用程式」正式納入體制;現在德國保險已經有三十多項這類的給付。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也附和,德國把數據當成孵化器,透過更多的AI演算法應用程式,讓整個臨床取得的數據、效果、經驗都能追蹤管理,「可以讓德國人很驕傲地說,我有證據來支持這件事,這是台灣健保要學習的」。

▍改法規 亟待政府更有彈性

  楊泮池因此建議,法規單位要更有彈性,並非要政府扛起所有,而是像是利用AI演算法幫助疾病控制的APP,這類容易判斷有效的工具,食藥署要勇於核准;自費或是健保給付僅僅1/10也無妨,「重點是能讓它們在台灣有佐證的資料,可以走出去、活得下來。不用像過去都要花大錢先到美國再回來」。

  楊泮池進一步表示,台灣不是沒有人才與資金,而是沒有辦法吸引到生技領域。政策要創造產業環境,「絕對不是一兩家公司帶動,而是要讓整個產業大大小小公司都有;所以我一直覺得法規面很重要,政府不必花很多錢,只要給誘因就可以」。

  因應AI正在改變的生技醫藥趨勢,生醫界大老們對法規的「唯變不變」有著殷殷期盼;尤其因為川普的關係,很多優秀的人才離開美國,但台灣過低的薪資,沒有能力跟國外競爭優秀人才,唯有醫療與產業同時壯大,才有辦法走在世界趨勢的浪尖。


作者:劉軒彤(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