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台幣升值;出口成長;匯率;台積電;美元弱勢
圖片來源:CRIF IMAGES
趨勢熱點
台幣升值風暴來襲 企業5月營收年增率受匯率壓抑 誰是突圍新贏家?
台幣升值捲土再來!美國5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月增0.1%、年增2.4%均小幅低於市場預期,引發降息期待,帶動美元弱勢。6月12日美元兌台幣匯率收29.66元,為2022年6月29日以來的近3年新高;更突出的指標是,6月13日以色列空襲伊朗,引發油價大漲、國際局勢緊張,台幣開盤仍繼續升值,盤中勁揚1.5角,逼近29.5元關卡,隨後央行踩煞車轉為小貶,以29.668元收盤。
5月分台幣升幅高達6.98%,創36年來單月最大升幅,升幅之快令出口商膽戰心驚。
▍出口大增 台幣升幅冠亞洲
不過,台幣升值是站在出口成長的基礎上,2025年5月台灣出口達517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38.6%,遙遙領先中國5月出口成長的4.8%、韓國的衰退1.3%,日本5月前20天出口年衰退3%。而亞幣兌美元今年以來至6月13日呈現升值,台幣10.54%、日圓8.86%、韓元7.62%、人民幣1.99%。
台灣2025年3月、4月出口分別為495億美元、486億美元,居歷年第2、第3高;從產業類別來看,成長來自資通訊產品、AI。主計總處的統計亦顯示,4月製造業加班工時17.8小時,為8年半新高;電子業的加班工時更高達27.9小時,寫下46年新高,顯示電子業是拉貨潮的重點。
對美出口155億美元,創下單月新高,年增87.4%,占總出口比率達30%,為1992年9月以來再次看見3字頭。台灣前5月對美國外銷比率高達26.8%,創下32年同期新高;對中港占比28.1%,為近24年同期低點,兩者差距僅1.3個百分點,是25年來同期最小。
作為對比,中國前5月與美國貿易總值1.72兆美元,年衰退8.1%,占比9.6%,美國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排名在東協、歐盟之後。簡單講,台灣對美國出口大成長,短期和關稅提前拉貨潮有關,長期則和AI趨勢、供應鏈移轉有關;而中國與美國外貿關係長期脫鉤,出口轉向其他地區找機會。反映在匯率上,台幣匯率升值亞洲最猛,人民幣僅小幅升值。
▍無懼匯損 高營益率股強勢
台灣的AI供應鏈出口大成長,帶來台幣升值壓力,今年以來相關出口商手握大量美元;台灣人投資美債及ETF也有大筆資金鬆動;外資自5月以來開始買超台股,進而造成台幣強勢升值。
從短期來看,今年以來台幣升值幅度在亞幣跑第一,但是同期瑞典克朗兌美元升值16.7%、瑞士法郎升值11.84%(13年新高)、歐元升值11.43%,幅度更大,美元長期走貶的預期心理已經形成,升值的苦惱不只是台灣獨有。
台灣央行手握5800億美元外匯存底,外匯市場一天成交10幾億到20幾億美元,央行是有能力守住匯率,不讓台幣暴升。如果日圓、韓元也沒有再升值,至少在6月底的結帳日,美元兌台幣在30元上下2%的機率大。但是拉長到2、3年,就要看台灣的出口變化,以及熱錢進入台灣的量能等,美國總統川普是希望美國降息、美元有序貶值,帶動製造業回流,而台幣在2022年也曾經升值到27.6兌1美元,這個價位將是未來兩年的參考價位。
台幣升值衝擊產業,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股東會上說,台幣每升值1%,營業利益率下滑約0.4個百分點,以年營收台幣3.3兆元、年初法人估計EPS(每股稅後純益)58元計算,當台幣升值10%、營益率會少4個百分點,台積電今年的EPS會變為53元,大約較年初估計減少10%。台積電利潤率高,在高階製程具獨占及議價能力,其他企業的衝擊將會更大。例如聯電、世界先進今年第一季營益率分別為16.91%、18.73%,營益率也因為台幣升值下降4個百分點,衝擊就非常之大。
最近公布的上市櫃公司5月營收,幾乎所有外銷業都受到匯率影響,營收比預期低,5月營收的年增率低於前5月累積營收年增率,很多公司年初估計的雙位數成長,會因為匯率變成個位數成長。台幣升值對獲利的衝擊將在7月起公布的半年報登場,可以預料的是,高成長、高毛利、具有獨占優勢的AI公司較能承受,例如台積電、伺服器管理晶片的信驊、無鹵素層壓板銅箔的台光電、網通的智邦等。
▍控制風險 避開弱勢傳產股
傳產業以台塑為例,董事長郭文筆表示,台幣升值1%,影響公司營收0.66%、毛利率0.14%,但第一季營益率為負1.89%,台塑4寶的5月營收皆呈現年衰退,且單月年衰退率又高於前5月年衰退率,第二季面對匯率衝擊,獲利不易樂觀。而且,台幣升值幅度遠大於人民幣,台商和中企競爭,除了殺價,還要承受匯率損失,對第二季財報更加不利。值得注意的是,大公司財務相對強韌,眾多中小型的傳產業,匯率及中企殺價的衝擊更大,多數企業沒有避險,現在也來不及了。
投資人的自保之道是挑選有產業地位,以及高毛利、高營業利益率的個股,控制下檔風險。美元貶值、台幣升值的趨勢下,企業競爭力才是終極靠山,產品有獨特地位,掌握議價權,可以部分轉嫁匯率風險,而且美元收入是流量,美元貶值可能持續2、3年,能存活下來一定是產品升級的優質公司。
製造業的匯率風險,是來自美元營收、成本部位相抵後的流量風險,可以經過議價、避險來緩解;金融業不一樣,壽險業持有大量美元資產,這是存量風險,在台幣升值趨勢持續時,現在進行避險成本已過高。6大壽險業者5月虧損近350億元,新光人壽大幅虧損153億元、富邦人壽虧91億元、凱基人壽虧79億元等。
對此金管會推出3大暫行措施,包括放寬資本適足率,匯率比照現行股票採半年均價評價;提高特定保險商品責任準備金計算彈性;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過渡措施申請,將採差異化監理要求等。
但這三大暫行措施只是緩解帳面危機,治標不治本、救急不救窮,現在美元貶值預期形成,避險成本高漲。過去台灣壽險業一年避險成本約1~2.5%,據JP Morgan估計,目前的避險年化成本已超過9%,完全不划算,壽險業的美元部位是存量,想靠定期避險去對抗美元貶值的長期趨勢,勝算不大。
從投資的角度,美元貶值令資金流出美國,有利其他股市。從5月以來至6月13日,外資買超上市櫃台股2450億元,投信買超630億元。從外資的角度,美元貶值是趨勢,買進台股放1年,股匯雙賺的勝算大,其買超第一名就是台積電,買超達1667億元,占買超金額68%。
投信就不一樣,錢從哪裡來就買什麼,最近4檔規模共9000億元的高股息基金換股,國泰金、富邦金都被選入。5月2日以來投信買超最大第一名就是國泰金,買超達854億元,其次是富邦金的407億元、中信金的324億元,3家都是有壽險的金控股,外資則大力賣出,分別達596億元、309億元、34億元。除了金控,航運的陽明、萬海,也是投信大買、外資大賣,籌碼面再一次形成「土洋大戰」格局。
▍緊盯法人 留意土洋買超股
大局勢是土洋大戰,少數個股是投信、外資同時買進。5月2日以來,同獲外資、投信青睞的股票,像是奇鋐、台積電、廣達、緯穎、台光電、金像電、智邦、台達電、南亞科、信驊、緯創等,漲幅相當亮眼。5月以來的台幣升值,儼然成為台股最大變數,從5月的營收已見衝擊,未來台幣走勢、6月營收、半年報獲利,將是觀察重點。
作者:郭庭昱(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