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電子報 -產業風雲
NO. 624
28 October 2025
關鍵字:航運業;紅海危機;關稅戰;航空客運;能源轉型;全球塞港;SAF;低碳
圖片來源:網路資訊
產業風雲
航運業
供應鏈在地緣與關稅壓力下震盪,航運業展現回穩動能


  去數年,全球貿易與物流產業曾因疫情衝擊、港口壅塞推升運價,以及戰爭、政治與氣候變化等因素,而迎來難得的榮景。然而,隨著黑天鵝事件與地緣政治風險逐步趨緩、全球供應鏈回穩,產業正逐漸回歸供需本質。

  2024年底至2025年上半年,為避免可能的關稅壓力,全球海空運市場出現貨主提前拉貨的搶運潮。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出口至北美航線上,市場憂心中國商品被課徵高額關稅,導致貨櫃供應吃緊。另一方面,自2023年12月爆發的紅海危機,使部分航商暫停蘇伊士運河航線,多數船隻改道好望角,不僅延長約兩週航程,同時也大幅增加了海運運費。

  在航空市場方面,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統計,2024年全球航空客運量較2023年成長10.4%,相較疫前水準亦成長3.8%,顯示全球旅遊與商務需求復甦力道強勁。展望2025年,隨著國際旅運需求續增,預估航空客運量將再增長3%~5%。

  整體而言,2025年航運市場景氣前景正向,但仍面臨經濟與地緣政治風險未解、關稅政策變動、燃油與航材價格、人力成本波動,以及碳定價政策即將上路等挑戰,將持續影響業者對營運成本與運能之調度。

▍國內市場概況

  台灣海上運輸產業在全球塞港緩解、貨物逐步回流至海運後,供應鏈狀況改善。惟紅海危機及美國進口商於2024年底的「前置採購」行為,使實際航程延長、運能重配置,短期推升運價,帶動2024年國內海運市場規模顯著成長。長榮、陽明、萬海三大貨櫃業者,2024年營收較2023年分別成長67.51%、58.38%及61.5%。

  此外,國內海運業者表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海運市場供需狀況仍吃緊,儘管以巴戰爭的停火協議已有進展,但在區域局勢未完全穩定前,航商短期內仍不會重啟紅海航線。中長期來看,長榮海運近日指出,雖近期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呈現下滑,反映需求趨緩,但隨新造船交付速度放緩、老舊船舶加速汰換,預估2026年後供給增速將顯著放緩,市場將回歸平衡,故現階段仍將持續投資新造大型船舶,以進一步鞏固其成本優勢。

  航空業方面,受惠於全球旅遊與商務活動持續復甦,整體客運需求成長顯著,加上資料中心、醫療與高階製造業對航空運輸的穩健需求,帶動國內航空業者營收與獲利持續成長,顯示整體市場發展動能仍佳。

近五年航運業TOP10業者排名
資料來源:CRIF中華徵信所「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資料


  另據CRIF中華徵信所「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資料顯示,2020至2024年間,台灣前五大航運及航空業者名次變動不大。根據交通部統計的國籍航空公司全球航線客運及貨運量資料顯示,2024年長榮航空在客運市場市占率穩定維持約36%,超越華航的30%為台灣客運市場龍頭;在貨運市場則由華航以54%市占率領先長榮航空的36%。至於星宇航空與台灣虎航方面,其潛力亦不容忽視,特別是星宇航空,其2024年營收結構約86%來自客運、14%來自貨運與其他加值服務,並憑藉「精品航空」的品牌定位,專注於差異化與服務體驗提升,不斷提升單位航班的營收效率,而非單純依靠航班擴張,使其平均載客率維持在約八成,成功培養出高度品牌忠誠度,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進一步觀察產業現況,自關稅導致美中貿易衝突升級,加速製造業向東南亞移轉,台灣因地緣位置成為東南亞與美國之間的重要轉運點,預計帶動北美航線的客貨量持續增加。而航空業者亦表示,中國大陸業者基本上已失去美國航線布局空間,相關市場需求將轉向東南亞。由此可見,未來包括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與印尼等航點經由台灣轉機至北美的比重將持續提升,歐洲轉機的占比亦預期將突破20%。

▍未來展望

  就海運產業而言,根據美國零售聯合會(NRF)發佈最新《全球港口追蹤報告》預測,2025年美國主要貨櫃港口進口量將較2024年減少5.6%。由於上半年因關稅調整出現提前搶運潮,進口量短暫增加,但自第二季後需求趨於平穩,預期第四季將顯著下滑。其中又以中小型企業經營問題,以及進出口商面對貿易流向變化的衝擊,使2025年6、7月美國港口貨運量較2024年同期減少8.4%、0.5%,並預計進一步下滑至12月進口量將較2024年同期減少近19.3%左右。

  同時,法國海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最新航運市場供需成長預測,2025年全球海運供給成長率為6.5%~6.7%,遠高於需求增幅的2%~3.3%,顯示供給過剩壓力逐步浮現,但紅海繞行與國際碳排法規趨嚴,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運能過剩問題。展望未來,國際海事組織(IMO)針對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若於2027年正式生效,後續將開始對各國船隻進行規範,例如總噸位超過5,000噸的大型遠洋船舶,若碳排量超標,即須為超標部份碳排付費。也因此,長期來看海運業者除了需佈局綠色燃料,還須盡可能提高能源效率,如船隊汰換、降低航速、使用船帆、短程改用電池電力、重新評估航線等,以期能在海洋運輸淨零碳排目標下實現永續經營。

  在航空領域,氣候挑戰同樣嚴峻,由於航空領域是高耗能產業,其能源消耗主要來自於飛機燃燒化石燃料,不僅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亦伴隨其他溫室氣體與污染物。然而業者的低碳轉型進程卻舉步維艱,現階段受限於技術,電動化僅能應用於小型飛機,對大型航機而言仍不具可行性,這也導致永續航空燃料(SAF)成為產業寄望的主要方案。IATA預估,2025年SAF產量將翻倍至200萬公噸,但這也僅占全球燃料消耗0.7%,且該燃料目前因製程及產能有限等問題,其成本高出傳統燃料2~5倍,尚無法形成規模化的供應,使眼下採用此方法將導致營運成本顯著增加並轉嫁至票價。

  儘管航空業者短中期受惠於關稅戰,以及2027年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啟用等因素,預估營收動能可望續增;惟長期而言,能源轉型壓力與貿易緊張局勢仍構成挑戰。業者必須調整策略,並提前投入SAF應用及低碳策略,以確保在環保規範趨嚴下維持競爭力。


作者:江易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