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電子報 -產業風雲
NO. 625
11 November 2025
關鍵字:被動元件;國巨;AI;漲價;AI伺服器;電動車
圖片來源:CRIF IMAGES
產業風雲
被動電子元件業
AI伺服器與電動車雙引擎,帶動被動元件重返榮景


  舉凡任何電子產品都必須使用到所謂的「主動元件」與「被動元件」兩項零組件,「主動元件」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主動單獨執行運算的元件,例如CPU(中央處理器)或各式IC,而「被動元件」則是扮演被動的保護角色,當一項電子產品進行電流或電壓的改變時,「被動元件」的作用就是透過低電壓、過濾雜訊等方式,達到保護「主動元件」的目的。依據不同的功用,被動元件又可以分為電容器、電阻器與電感器三大類;「電容器」就是以靜電的方式蘊容電荷,並在預定的時間釋放出來作為調節過濾電波;而「電阻器」就是以阻擋的方式達到降低電壓電流的功用,「電感器」則是因電流改變而感應而生,做為過濾雜訊與電磁波的功用。而目前台灣廠商目前生產主力主要集中於積層陶瓷電容器(MLCC)和晶片電阻產品。

  受惠於村田製作所等日系被動元件業者逐漸淡出一般型中低階領域,轉往高階車用MLCC產品布局,造成產能供給出現缺口,在供給結構變化、以及市場需求增加驅動下,台灣被動元件產業因缺貨潮帶動,2018年開始迎來了產業發展最甜美的一年,國內產值新台幣776億元、含海外產值新台幣2,175億元,均創歷史新高。不過隨著2019年隨著美中貿易戰效應持續發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使得原物料價格大幅波動,加上物流運輸持續受阻所引發通貨膨脹問題嚴重,在通膨高居不下情況之下,歐美各國紛紛強勢升息,衝擊民生消費及投資信心。隨著電子行業景氣迅速轉變且消費性電子需求相對低迷,被動元件的需求也在急速下降,使得TOP10業者2022年營收較2021年大幅衰退21.72%。而2023年除美國外的歐盟及中國大陸等主要經濟體經濟表現疲弱,終端需求持續不振,TOP10業者營收仍下滑1.2%,創近五年新低。不過隨著庫存去化結束、進入庫存回補階段,同時受惠於AI伺服器、AI PC、車用電子等需求帶動,整體產業狀況回穩,2024年台灣被動元件產值從2023年的新台幣557億元谷底回升至新台幣606億元,TOP10業者營收也回到新台幣1,216億元,年增22.83%。

被動電子元件業近五年TOP10營收成長分析
資料來源:CRIF中華徵信所資料庫及「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

被動電子元件業近五年TOP10業者排名
資料來源:CRIF中華徵信所資料庫及「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


  而依近五年被動電子元件業TOP10業者排名狀況分析觀察,近年均為台廠龍頭的國巨股份有限公司,原名為台灣阻抗股份有限公司,以生產各類精密電阻器為主,並合併其經銷公司國巨股份有限公司後更名之。國巨現為全球第一大晶片電阻及鉭質電容製造商及第三大積層陶瓷電容 (MLCC) 製造商,目前在全球擁有57座生產基地(台灣8座、中國大陸19座、其他地區30座)及16個海外研發中心,提供客戶完整一次購足服務。

  看好被動元件的景氣由谷底翻轉,國巨自2013~2017年陸續進行四次的現金減資,同時也持續透過併購擴大集團版圖,自2016年起陸續併購入主凱美電機、旺詮,並為擴展布局車用,再收購君耀及美國普思電子;看好高階車用MLCC市場,於2019年11月再以美金16.4億元併購美國百年被動元件大廠基美(KEMET)。由於基美(KEMET)鉭質電容全球市占率第一,產品可應用於汽車電子、工業應用、航空、醫療、智慧手機、雲端/網路設備、5G、無線通訊等高階領域,客戶包括一線車廠安全系統及電信基地台。併購後除使國巨鉭質電容產能躍居全球第一外,更可強化其在高階、利基型市場完整布局。另為了加強電感元件產品線,配合集團往高階市場布局的策略,也在2022年1月正式合併奇力新。2022年10月再併購法國施耐德電機(Schneider)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及德國賀利氏(Heraeus)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持續強化汽車和工業應用領域。2023年國巨集團躍升為與鴻海集團合資的國創半導體持股55%最大股東,並將旗下IC、SiC(碳化矽)元件/模組事業,以新台幣2.04億元讓予鴻海集團新設立的IC設計子公司,後續將更專注於MOSFET產品開發,成為國巨從被動元件市場跨入半導體主動元件市場的重要里程碑。2024年5月再認購電源IC廠力智電子私募股2.1萬張,也有助於強化與主要客戶在運算業務的合作關係。而為補齊集團在「溫度感測元件」領域的缺口,並與旗下的賀利氏Heraeus Nexensos(白金薄膜感測器)形成上下游整合,國巨在2024年底首次公開表示有意併購全球前三大NTC熱敏電阻的日本大廠芝浦電子(SHIBAURA),經過數月努力,2025年9月日本政府經過國安審查後批准收購案,10月初國巨以約美金7.4億元完成標購,取得87.3%股權,正式成為最大股東。藉此併購國巨將進軍日本與歐美Tier-1車廠供應鏈,擴大與 Toyota、Honda、Bosch、Denso 等客戶的合作,並朝智慧車用與IoT應用轉型。此外,2025年9月也公開收購電源管理IC大廠茂達電子21.48%股權成為最大單一股東,國巨集團將從被動元件跨足主動元件,提供基礎元件到智能控制晶片的完整方案,從單純的元件供應轉型為完整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整體來看,由於國巨集團近年積極進行對外併購、策略結盟並且持續優化產品組合,目前集團標準品營收比重已降至約25%、特殊品比重則已拉高到75%,帶動營收、毛利率、營益率同步走升。2024年合併營收新台幣1,217億元,年增13.06%,2025年累計前9月營收新台幣969億元,年增5.78%。此外,由於AI伺服器、資料中心、高頻網通設備等領域訂單持續增長,對大尺寸、高電壓、低ESR(等效串聯電阻)的聚合物鉭電容需求強勁,部份鉭電容料號自2024年第四季起即開始缺貨,2025年供需缺口更達一成以上,國巨鉭電容報價已於2025年第二季率先漲價,11月將再調漲價格,配合併購效應下,可望樂觀看到國巨後續發展。

  走出2023年的產業營運谷底,隨著終端需求逐漸復甦,市場情緒回穩,客戶庫存回補進程持續進行,2024年被動元件在台產值新台幣606億元,較2023年成長8.8%,重新步入穩定增長軌道。而2025年被動元件產業將受惠包括:1、AI伺服器需求爆發性成長:由於AI晶片功耗動輒300W以上,需要更多高階MLCC、電感、電阻來穩定供電,而單台AI伺服器所需的被動元件數量是傳統伺服器的3-5倍,用量大幅提升。2、車用高階產品占比提升:包括電動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車載通訊的快速發展,對耐高溫、壽命長的高階被動元件需求持續上升,不僅數量增加,單位價格也可望拉高,帶動毛利及獲利的提升。加上庫存去化效應顯現,產業供需狀況回穩,包括手機、筆電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逐步回溫,工研院預估,2025年台灣被動元件產業相關產值將達新台幣2,571億元,年成長2.64%。而研究機構Straits Research也指出,全球被動元件市場規模,預計從2024年約美金380億元,成長至2033年約美金582億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到近5%。後續若全球市場未再出現重大利空因素衝擊,被動元件產業可望走回穩定成長軌道。


作者:鄭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