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消費者信心緩步反彈 「純益率」繳三年新高力守圖變
鑒於2024年疫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強勁、全國房地產開發業綜合景氣、消費者信心指數自谷底緩步反彈,促使中國大陸在第四季度加大政策力道刺激國內消費,帶動全年出口年增4.62%、經濟成長率符合預期力保5%,牽動大陸台商千大總體營運同步徐圖市場景況回溫,儘管營收總額較2023年微幅衰退6.68%,但台商千大稅後純益繳出近三年最佳紀錄之外,同步支撐純益率4.52%成長創近三年新高;細部觀察稅後純益百強台商不僅承擔千大總體稅後純益逾80%成績,百強公司更有八成座落在沿海地區擔綱獲利引擎,進一步分析台商千大A股30強近年資本利得穩健態勢,大陸台商千大仍是支撐地方發展穩定兩岸的重要觀察指標。
▍總體視角》中國大陸貿易順差近五年最佳 房產、消費者信心指數緩升
台商千大力守純益繳「三年新高」 服務業亮眼入榜家數攀峰
針對中國大陸疫後經濟復甦景況趨緩、全國房地產開發業綜合景氣、消費者信心指數自谷底緩步V轉反彈,消費市場疲軟不振,2024下半年中國國務院延續「擴大內需戰略規則綱要2022-2035」,首先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以財政支撐兩重兩新,涵蓋「重大戰略實施」、「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等範疇,且進一步「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為釋放現金流振興內需與消費市場;其次,針對房地產市場由中國大陸央行推出「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政策刺激需求端,由國銀貸款予國企、國企再行釋出承租,藉由央行直接支撐房地產積累頹勢,整體貼補政策與第四季出口拉貨力道強勁,帶動2024年貿易順差以15.67%的成長率,收繳近五年最高水平、全年經濟符合預期持續成長成功力保5%。
檢視上述政經框架下的大陸台商千大發展,2024年營收總額3.2兆元人民幣,不僅較上年度下滑6.68%,同時亦是近十年營收總額的低點,然而稅後純益總額經由16.02%的成長率,帶動稅後純益、純益率雙雙創近三年新高,台商千大獲利家數除達807家之外,若視大陸台商千大業績為一合併公司財報分析,資產報酬率及淨值報酬率近三年亦趨穩定(詳見附表一),突顯台商適逢景氣循環挑戰,仍留有純利可投入研發、擴產徐圖市場景況回溫。
由於中國大陸經濟結構朝優化翻轉前行,以高階製造業下轄積體電路及其製造與服務等領域、優於其他工業及傳統產業的態勢,同樣牽動台商千大產業長年布局走向。擴大時間段限台商近十五年佈局為尺度,檢視大陸台商千大產業結構變遷,不難發現2010年電子業、傳產業、服務業的入榜家數分別為436家、514家、50家;比較2024年的入榜家數分別為421家、409家、170家(詳見附表二),由電子業長期領銜台商千大的產業結構不變,但傳統產業入榜家數長期遞減,隨服務業入榜家數不斷上升攀峰、台商千大服務業營收總額近15年成長了225.59%;同時服務業在員工人數占比微幅下調的趨勢下,服務業佔台商千大營收總額占比卻逐步擴大,自3.84%上升到9.00%。另檢視2024年服務業150強獲利表現,其中82%台商企業稅後純益率繳出正報酬,除了積體電路設計服務之外、融資租賃、人壽保險及貨幣銀行服務為首的泛金融業,以逐步向上成長態勢突顯泛金融服務在中國大陸扎根越趨穩健,包含富邦、霖園、裕隆、和泰汽車及中租控股集團,已是支撐2024年大陸台商千大獲利的中堅支柱。
▍區域觀察》「淨利百強」貢獻總體稅後逾八成 三大動力支撐「沿海地區」點燃獲利
延續稅後純益視角細部檢視區域分布差異,我們發現本次調查淨利百強台商是重中之重,除了百強合併淨利以1,174.18億元,佔總體淨利1,449.84億元人民幣的81%,觀察淨利百強台商座落位置,同樣有81%位於中國大陸官方定義的「沿海地區」,逐一分布在江蘇省31家、廣東省16家、上海市13家、福建省8家、浙江省5家、京津冀地區5家、山東省2家、廣西省1家;而非沿海地區則由河南省6家領銜、川渝地區5家、山西省4家、湖北省3家、安徽省1家入圍淨利百強(詳見附圖一),沿海地區點燃大陸台商千大獲利,主要奠基於三大動力因素支撐,分別是沿海省分營收成長、沿海勞動力豐沛支撐,以及台灣FDI投資中國大陸重點集中沿海地區。
攤開2024中國大陸各省經濟成長概況,包含江蘇省成長5.8%、山東省上升5.7%、浙江省5.5%、福建省5.5%以及上海市5.0%,這些省分年終結算超過中國大陸全國平均5%增長率的表現,不僅具備主要拉升中國大陸經濟向上發展的力道、經濟韌性優於全國平均,同時也擁有支撐台商長足經營的環境。另外沿海地區亦有5大省分進入中國大陸常住人口的前十大區域,例如:排名第一廣東省人口1.28億人、排名第二山東省坐擁1.01億人、排名第四江蘇省人口達8千5百萬、排名第六河北省7千5百萬,以及排名第七的浙江省常住人口有6千7百萬人口,綜上所述,沿海地區扮演交通樞紐、進出口貿易口岸及經濟引擎的長年積累,加上政策重心及豐沛勞動力趨勢引領,大陸台商千大遂以沿海區域為廣袤大陸的長期發展重點。
由於台灣公司赴中國大陸投資依法受投審會列管,從投審會歷年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及區域分類分析,依投審會就中國大陸地理區域定義「華東地區」,下轄包含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山東省等六省一市,與中國大陸官方定義「沿海地區」幾乎重疊認定,統計投審會近十五年核准投資華東地區金額佔比,自2010年的66.58%,上升至2024年的85.09%,台灣公司長期趨於沿海地區投資,也是形塑台商供應鏈密集,獲利更集中在沿海地區的重要驅力。
▍A股微觀》台商千大A股30強 長線投資獲利穩健
自ECFA簽署至2024年已屆滿15年,中國大陸上證指數在2015年6月,站上近15年指數最高點位5,166點後,歷經中美貿易糾紛與疫情干擾,指數長線呈現震盪平穩向上態勢;同比近十五年大陸台商千大營收總額同樣長期趨勢穩健之外(詳見附圖二),特別檢視2024年台商千大A股30強在近五年千大營收總額塌陷區的股價表現,儘管A股30強自2020至2024年期間多數下跌,上漲家數僅有三成、且這9家A股全數落在製造業,然而若設2020年初及該公司上市日期為初始,在每家A股30強公司期初等值投入一萬元新台幣(期初成本總計30萬),截至2024年底合計五年期末帳面損益,在不計配股配息的條件下單看帳面損益,不只會高於期初投入,這A股30強在全數隸屬集團的情況下、具有較充沛的現金及財務基礎,即便長線虧損仍能定期給予受益人派息,讓定額投入台商千大A股30強,五年內含息報酬的長線資本利得穩健(參見附表三),呈現台商千大調查不僅反映總體經濟、區域差異下的政治經濟面向,對國內外投資人而言,台商千大A股30強的長線績效,是金磚五國除卻印度之外,另一個分散風險的市場標的。
▍中國製造大量「出海」 台商千大供應鏈深度、議價能力備受考驗
鑒於2025年是「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收關大年,中國大陸官方已釋出「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發債論調,藉由製造產品振興出口、迎外資強內需的經濟成長方程式將會延續,同時中國大陸在造船、汽車製造及人形機器人等領域跨越「製造強國」標準,藉由中間財轉向越南、墨西哥、印尼印度等地組裝、產業鏈外移避免關稅課徵衝擊,國企民企已長期佈局製造業「出海」,例如:立訊精密、京東方與寧德時代都以越南為出貨基地。對於「中國+1」仍無法避免中國製造傾銷挑戰的台商,聯電是先行走向解決方案的企業之一,包含在新加坡長期建立基地,投放東協及南亞地區半導體需求,同時不排除與英特爾攜手走向先進製程,以合資因應巨額成本支出,直面中芯國際產能市占崛起,長期以新產品量產製造爭取市占,進一步以供應鏈跨區縱深、轉向高階市場揮別降價競爭泥淖,避免營收增長表象,從根本上爭取新客戶新需求提升獲利。另因應新質生產力下轄戰略產業出海,台商仍有機會在中國大陸領銜的電動車及電池領域中突破,藉由美國日本在氫能及固態電池產品領域的優勢,台商可發揮過去整合供應鏈組裝的經驗積累,在第三地跨國合資成立共同公司研發差異化產品,再投入中國大陸及東亞等區域經濟需求,以最熟悉中國大陸市場的台商經驗深耕在地,藉由區域經濟幅散再一次撐地方穩兩岸。
《附表/附圖》
作者:數據策略部(本文已授權工商時報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