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陸續公布2023年度財報,截至3/16日為止,也有49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中國大陸投資獲利,包括代工電子五哥在內已公布的492家上市公司的大陸獲利達到4,106.79億元。CRIF預估2023年全體上市公司認列的中國大陸獲利可望維持2022年5,068億元的水準,也不排除上看5,500億元的可能,因為的確有部份上市公司的獲利超出預想的成長。
CRIF指出儘管多數人都看衰中國大陸經濟,並且有跡象顯示市場也有看衰中國概念股的情況,不過由已公布的492家上市公司的中國大陸獲利情況來看,並沒有那麼悲觀。例如以代工電子五哥的中國大陸獲利而言,全都呈現成長。其中和碩及英業達分別由虧損5.77億元及22.45億元轉虧為盈,分別獲利77.34億元及14.17億元,獲利成長率也分別達到1,440.38%及163.12%。廣達電腦的大陸獲利也成長184.47%,來到84.06億元美中貿易戰以來的新高。鴻海的大陸獲利雖只成長2.17%,但是1,777.28億元的獲利則創下歷史新高。傳統產業的統一企業大陸獲利136.58億元,也較2022年的104.39億元成長30.84%;被看衰中國大陸營運的中租-KY也繳出151.11億元的獲利,較2022年的149.62億元也微幅成長1%。康那香的大陸獲利由2022年的虧損1.59億元不但轉虧為盈,甚至獲利翻升至11.42億元,成長818.24%。台玻的獲利也由9.73億元成長至15.19億元。
鴻海長期坐穩大陸投資獲利王,而且2023年還創下1,777.28億元的獲利新高,這個數字則比5年前2019年的獲利1,058.33億元足足成長了67.93%,這是在美中貿易戰升高到美中科技戰科技戰後的成果,又有誰能看衰鴻海的中國大陸營運?回頭看上週四(3/14)台股收盤後鴻海公布2023年合併財報,並且宣佈發放現金股利5.4元,創下歷年新高,3/15鴻海股價即往上衝高至130元之上,重燃股民對鴻海的信心,但這其實與鴻海持股84%的大陸A股上市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3/14當天富士康工業互聯網也公布2023年財報,稅後淨利創下211.40億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911億元)歷史新高,鴻海認列獲利就高達765.32億元,成為挹注母公司鴻海獲利的最大功臣。
依據CRIF中華徵信所公布的台灣百大集團,鴻海至2023年8月底為止投資中國大陸持股達40%以上的關係企業就高達306家(不含鴻海集團其他上市櫃公司的大陸轉投資),至20230年底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所公布的年報中,不僅旗下擁有89家子公司,且其中有33家是設於境外的公司,遍布在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印度、墨西哥、捷克、匈牙利,其中在美國就設立了多達9家子公司,越南設有4家子公司,捷克和墨西哥也各設有3家子公司,成為一個鴻海集團內大型的跨國次集團,且為網路雲端及AI的製造重心,這是鴻海坐穩大陸獲利王的關鍵,也是鴻海成長所須倚賴的最重要子公司。
當然這並不是說上市公司都能在中國大陸大賺,例如:台泥、台塑,台化、遠東新、華新麗華2023年的中國大陸虧損都達20億元以上,台泥和遠東新更連續虧損兩年,顯示中國大陸的產業起了很大變化。但是也必須承認,儘管上市公司陸續遷移中國大陸子公司至東協等地區,但是獲利可達5,000億元的龐大利益依然不可小覷。台灣看待上市公司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不能只是看衰,而是要用更宏觀的眼光看待要如何有智慧的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