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對外出口的板塊中,很少有人注意對中東的出口市場。的確相對於中國大陸、東協地區、北美地區、歐洲地區,台灣對中東地區的出口相對於算是比較小的一塊,以2023年來看台灣對中東16國(詳註,以下簡稱中東地區)出口58.98億美元,甚至還低於中南美洲81.92億美元和大洋洲的68.45億美元。不過就長期歷史友好、進口石油的需求,以及台灣出口多元化延長的角度來看,中東地區仍然是值得開發的貿易市場。
尤其中東地區也是台灣長期貿易逆差的地區,以2023年而言台灣自中東地區進口金額高達264.97億美元(其中石油相關產品進口即占229.57億美元),貿易逆差多達205.99億美元。而其中若只單看中東地區中面積2.5萬平方公里、人口僅900萬的以色列,2023年台灣出口以色列10.13億美元,進口15.07億美元,居然也是台灣貿易逆差國,即不難看出有強化對中東地區出口來平衡貿易逆差的必要。
回顧台灣與中東地區雙邊貿易逆差最高的一年,是在2013年,自中東地國進口435.02億美元,出口則為75.79億元,貿易逆差高達359.23億元;甚至遠高過同期對日本貿易逆差的242.99億美元。其中僅對沙烏地阿拉伯逆差就多達141.83億美元(進口159.99億美元、出口18.16億美元),顯示貿易逆差驚人!
其實台灣對中東地區的出口也曾經有很大的成長。2001年對中東地區的出口金額僅為22.39億美元,一路成長至2014年最高峰的80.74億美元,出口金額足足成長了260.61%之多。不過自2015年即呈現衰退,一路下滑到2020年的47.20億美元,大減33.54億美元。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響,2020年出口的前5大產品中,車輛及其零件(不包括軌道車輛)出口金額大減10.45億美元,電機設備、消費電子產品及其零件、塑膠及其製品、機械設備及其零件出口金額都減少達3億美元以上,鋼鐵基本工業產品也減少2.80億美元所造成。
即使2021年出口開始回升,到2023年台灣對中東地區的前5大出口產品中,除了機械設備及其零件微增0.28億美元外,都沒有能回到2014年的水準。其中車輛及其零件、鋼鐵基本工業產品、塑膠及其製品較2014年各短少6.57億美元、3億美元、2.84億美元;電機設備、消費電子產品及其零件也較2014年減短少0.88億美元,足見台灣對中東地區自2015年以來的出口瓶頸仍然存在。
如以中東16國2014年到2023年的出口金額來看,對其中14國(除了以色列及伊拉克)都呈現下跌。主要關鍵在於,2023年相較於2014年,對沙烏地阿拉伯出口下滑了10.26億美元,對伊朗出口下滑了8.48億美元,以及對土耳其出口下滑了2.28億美元、對約旦出口下滑了1億美元。儘管對伊朗和土耳其的衰退是受到美中貿易戰對產品禁制令的影響,但是對沙烏地阿拉伯出口由20.25億美元的高峰大跌到10億美元以下,甚至2018年的出口金額下滑到只剩7.8億美元,其實非常值得台灣警愓。
或許在對美國出口成長之際,對中東地區出口衰退好像看起來對台灣整體出口影響不大,但是對一個曾經出口達80億美元的地區而言,減少出口30億美元則相當於衰退62.5%,並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在台灣找尋多元出口延長地區的時候,更是應該找出應對出口成長的模式才對!
《註》:中東16國(M.E16)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土耳其(TR)、以色列(IL)、沙烏地阿拉伯(SA)、約旦(JO)、科威特(KW)、伊拉克(IQ)、阿曼(OM)、卡達(QA)、伊朗(IR)、黎巴嫩(LB)、巴林(BH)、賽普勒斯(CY)、葉門(YE)、敘利亞(SY)、阿富汗(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