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儘管新舊任政府及總統交接可望無縫接軌,但對於台灣經濟發展,CRIF認為新政府應儘早提出「經濟宏觀藍圖」,同時短中期因應須著重四個因素。包括因應北京「窮台」策略、加速綠電布局、對外投資及產業平衡。首要則是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的趨勢研判及因應策略。
CRIF指出,去(2023)年台灣整體出口衰退9.8%,其中對美國及歐洲各成長1.6%及2.9%,對東協衰退5.4%,對日本衰退6.5%,對中國大陸衰退則高達18.1%,明顯是台灣出口衰退的關鍵。由出口金額來看,對日本出口減少21.68億美元,對東協地區出口減少43.34億美元,對歐洲及美國雖各增11.89億美元,但合計只增加23.78億美元,大約是抵銷了對日本出口的衰退;對中國大陸出口則減少336.26億美元,占整出口金額的7.8%,占出口衰退金額379.46億美元比重的88.6%,自然是壓倒台灣出口的最後一根稻草。
再進一步看,可以發現去年對中國大陸出口的11大類主要產品全部呈現衰退,這也是自2000年以來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首次出現的全面衰退;且其中有7大類產品出口衰退幅度超過20%,顯示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進入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並可能是對中國大陸出口邁入衰退期的訊號!
檢視去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衰退的11大類產品中,出口金額減少超過10億美元的前7大類產品,以電子零組件出口金額減少190.13億美元為最多,也是該類產品自2016年以來首見衰退,而衰退幅度達到16.4%,也創下歷年新高。其次則為橡塑膠及其製品,出口金額減少24.23億美元。出口金額減少第3位的則是機械類,出口金額減少18.91億美元。出口金額減少第4位及第5位的產品則分別為光學器材及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各減少18.62億美元、16.45億美元。另外資通與視聽產品及化學品出口金額也各自減少12.87億美元、12.49億美元。
若由去年對中國大陸出口衰退幅度達20%以上的7大類產品來看,依次為橡塑膠及其製品衰退29.2%、礦產品衰退27.2%、基本金屬及其製品衰退26.9%、光學器材衰退26.1%、紡織品衰退25.9%、機械類衰退24.5%、電機產品衰退24.4%。另外衰退幅度達10%以的則為電子零組件及化學品各衰退16.4%、15.2%。衰退度幅度低於10%以下僅有資通與視聽產品、運輸工具,各衰退8%、4.7%。
如果以各類產品去年對中國大陸出口與出口最高金額年度比較,可以發現除了電子零組件衰退16.4%以外,其他10類產品衰退幅度都超過20%。其中紡織品與光學器材的衰退幅度各達75.8%與72.1%,電機產品衰退幅度也達62.1%;礦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衰退幅度各達57.4%、52.8%,衰退幅度也都超過50%;橡塑膠及其製品、化學品的衰退幅度也超過45%。至於運輸工具、機械、資通與視聽產品與出口金額歷史高點比較則各自衰退38.7%、30%、23.27%。
此外,去年各類產品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與出口中國大陸歷史高點比較,其衰退幅度的高低,與歷史高點的年度早晚有密切關係。例如紡織品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的歷史高點,是出現在2004年的47.10億美元,其後對中國大陸出口逐年呈現階梯式下滑,去年的出口金額已經下滑到11.41億美元。其次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的歷史高點,出現在2007年的92.74億美元,其後也呈現逐年下滑,去年對中國大陸出口僅剩44.74億美元。另外,電機產品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的歷史高點,也是出現在2007年的65.06億美元,去年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也只剩24.69億美元。光學器材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的歷史高點,出現在2010年的188.90億美元,去年對中國大陸出口額則已降至52.72億美元。橡塑膠及其製品、化學品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的歷史高點,則同時出現在正式實施ECFA的2011年的115.89億美元、129.09億美元。礦產品及運輸工具對中國大陸出口的歷史高點,則分別出現在2013年及2015年的42.31億美元及12.44億美元。在對中國大陸出口的11大類產品中,只有機械、資通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金額歷史高點是落在2018年、2021年及2022年。
也就是傳統產業因為較早外移(中國大陸或東協地區),因而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其實早就開始下降,機械、資通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則因外移較晚及中國大陸需求仰賴台灣,因而對中國大陸出口額的歷史高出在美中貿易戰之後。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對中國大陸出口產品金額的全面衰退,包括資通與視聽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機械、橡塑膠及其製品、化學品、電機產品、運輸工具、紡織品8大類產品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均為連續兩年出口衰退,顯示涵蓋傳統產業及科技產業對中國大陸出口同時進入新的衰退期。
由於美國持續擴大對中國大陸半導體制裁,以及中國大陸成熟製程晶圓廠將陸續投產,且中國大陸可能全面中止ECFA早數清單優惠關稅,傳統產業對中國大陸出口下降趨勢不可能改變,CRIF預估2024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將較2023年再衰退15%-20%,出口金額落在1,294億美元至1,218億美元之間。衰退幅度仍將取決於電子零組件中的半導體產品的衰幅。
值得關切的是,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進入新的衰退期,衰退的出口金額會由美國、東協地區及其他市場取代?或是成為台灣的出口損失?全球供應鏈趨勢並非是完全「去中化」,因為全球的產品還是需要中國大陸市場,主流趨勢則是「中國+1」,為的是分散中國大陸代工製造的風險。所以在這個「中國+1」的全球供應鏈趨勢下,台灣新政府的兩岸產業政策是什麼?全球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