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電子報 -總編輯專欄
NO. 579
09 January 2024
關鍵字:兩岸經貿;ECFA;出超;入超;去中化;供應鏈;中國大陸
圖片來源:CRIF images
總編輯專欄
產業脫鉤難 兩岸經貿的帳怎麼算?

  中國大陸宣布中止兩岸ECFA早收清單中的丙烯等12項石化產品優惠關稅,議題在國內產業發酵沸沸揚揚,儘管市場上有些聲音認為不必在乎,甚至認為這項中止只會影響少數的大型石化集團。但是懂得一點經貿的人都知道,台灣每年的貿易出超,完全是倚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龐大出超墊起來的,如果失去對中國大陸的出超,台灣就會變成入超國。以2022年及2021年台灣出超513.33億美元及641.14億美元,但是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超金額分別是1,003.67億美元及1,046.81億美元,也就是說若扣除中國大陸的出超,台灣就變成入超國。

  近年台灣尋求兩岸產業脫鉤,但是兩岸經貿30年來連結極深,2016年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雖有不錯成效,但是中國大陸(含香港)已經同時是台灣最大出口(佔比40%)及最大進口(20%)地區;台灣對中國大陸長年享有龐大貿易順差(最大出口項目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訊產品)因為產業脫鉤不易實現;即便美國制裁大陸半導體使得2022年及2023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衰退,但是預估2023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占比仍然維持在35%以上,並沒有撼動基礎。

到底兩岸經貿的帳怎麼算?還是要從務實的角度看。

  台灣長期對中國大陸享有龐大貿易順差,是形成兩岸經貿深度連結的關鍵,這既是兩岸的歷史共業,也有當時的時空背景。其中重要因素包括中國大陸加速經濟發展、台灣開放上市櫃投資中國大陸、台灣藉由中國大陸的低廉生產成本建立海外代工基地,以及中國大陸加入WTO等等,逐漸加深兩岸貿易連結。今天回頭批評台灣當年不應該開放對中國大陸投資,其實是不公允的,因為如果沒有經歷「投資中國大陸」這一段,台灣也不可能發展出當前代工業的規模。不過也因為太倚賴中國大陸代工,也使得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後,美國表態「去中化」,台灣則想要兩岸產業脫鉤,但是並不容易在短期實現的原因。

  回顧兩岸經貿的密切往來,嚴格來說並不始於兩岸ECFA協議,而是早在2000年起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合計出口金額355.53億美元、占當年台灣對外出口比重24%,首度超越對美口出口金額(348.14億美元)及比重(23.5%),但當年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23.97%的占比中,其實中國大陸僅占2.8%,而香港則占21.2%,所以當時中國大陸是在出口占比中很少的。不過從2000年起中國大陸(含香港)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地區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改變。事實上,台灣出口大陸成長最大的時期是在2000~2007年(陳水扁總統時期突破占比40%),然後蔡英文總統上台後到2021年台灣出口中國大陸(含香港)占比又回升到41.9%(最高42.3%在2010年,馬英九總統當政時期,在陳水扁執政基礎下,出口只增加2.13%而已)。

  2022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金額小幅衰退1.6%,下滑到1,858.75億元,但是出口占比則回落至38.8%,下跌了3.5個百分點,則是2016年以來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占比首次跌破40%。

  至於中國大陸(含香港)成為台灣最大進口地區則始於2013年。該年台灣自中國大陸(含香港)進口449.31億美元,進口占比16.2%,首度超越日本的的436.90億美元、占比15.9%,但只比ECFA簽約的2010年進口占比微增0.3個百分點。並於2017年進口占比首度突破20%,達到20.6%。而2019~2023年中國大陸(含香港)占台灣進口占比則連續5年站穩在20%之上。

  從兩岸經貿中的趨勢來看,無論是「戒急用忍」時期或是ECFA實施時期,政策的力道都敵不過產業的自然發展。也可以說兩岸產業供應鏈完整,也是台灣在全球供應鏈布局的關鍵,因而兩岸產業共生,其自有來。台灣一方面自大陸賺取外匯暴利;一方面也自大陸進口的前五大類產品則為電機、機械、化學材料及其製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光學及精密儀器等設備,也是互利雙贏關係;台灣目前因地緣政治因素,降低產業風險減少投資與出口的方向固然正確,尋求脫鉤則時機尚未成熟,兩岸產業仍應尋求對話。

  兩岸產業脫鉤,不會來自於政策推動的力量;而是產業隨「全球供應鏈移動」的速度布局的自然形成,而不是強迫脫鉤。若以CRIF試算,以2023年台灣對中國陸出口為基礎平均每年衰退5%,台灣整體出口平均每年成長3%,推算至203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出口占比仍然達20.05%顯示兩岸經貿仍然會有相當的連結,這個「現實」及「務實」的觀念必須要有。台灣若頓時失去大陸貿易順差的依託,就是將成為貿易逆差國,並不利台灣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