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電子報 -趨勢熱點
NO. 623
14 October 2025
關鍵字:iPhone 17;美國製造;印度;供應鏈
圖片來源:CRIF IMAGES
趨勢熱點
iPhone 17啟動美國製造搭配印度組裝新模式 新蘋果鏈成形

  9月10日, iPhone 17全新登場。其實今年開始,一條全新的iPhone供應鏈也已經現身。故事要從蘋果8月6日的新聞稿開始說起。這一天,蘋果承諾在未來4年內,對美國製造投入6000億美元。

  這篇公告揭露,未來4年,蘋果要如何利用手上的訂單,替美國「補鏈」,打造一個能獨立運作的半導體供應鏈。例如,過去封裝測試產業毛利不高,台灣封測業者認為赴美製造不會賺錢,就連全球第二大封測廠—美商艾克爾(Amkor),在東亞各國幾乎都有工廠,但在美國卻沒有封測廠在運作。因此印度組裝,台積電在美國生產出的晶圓,仍要送回台灣封裝。

  不過,今年開始,這件事將開始改變。蘋果新聞稿中指出,將投資艾克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和台積電亞利桑那廠一樣,蘋果將是這座新封測廠「第一個和最大的客戶」。新聞稿中指出,「這座廠將封裝和測試位於不遠處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生產出的蘋果晶片,這些晶片將製造成iPhone銷往世界。」而台積電也將在亞利桑那興建先進封裝廠,極有可能和在台灣的分工一樣,由艾克爾承接中低階封裝測試業務。

▍美國製造-艾克爾受惠蘋果訂單補鏈

  這個計畫已經開始執行。8月27日,美國媒體報導,艾克爾將和亞利桑那州皮奧利亞市(Peoria)簽約,提供一塊104英畝的土地供艾克爾建廠。建廠工程預計於今年10月開工,2028年開始量產。

  這只是蘋果為美國半導體產業「補鏈」的一個例子,當蘋果的6000億美元計畫完成後,美國本土的晶片供應鏈將更接近自給自足。以賽亞資深分析師張恆嘉觀察,「美國製造從半導體晶片開始,是比較可行的一條路。」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也認為,美國製造在高階零組件中占比一定會提高,「因為,過去美國製造在iPhone供應鏈的比率太低。」

  場景移到印度,郭明錤分析,今年4月9日起,中國工廠已停止組裝輸往美國的iPhone,而輸往美國的iPhone訂單,至此快速移往印度。張恆嘉則觀察,「今年是第一年,全系列iPhone都可以在印度生產,確實從今年開始,我們才看到印度iPhone產線擴產的突破」,她分析,今年標準版iPhone,中國和印度同時NPI(新產品導入),而蘋果印度供應鏈標準版iPhone良率,只略低中國iPhone供應鏈10個百分點。

▍印度組裝-規模將在兩年內擴大一倍

  她估計,現在iPhone組裝的市占率,富士康(鴻海)占六成,立訊占三成,但印度塔塔已接近一成。張恆嘉樂觀估計「蘋果給印度製造的目標是今年5000萬支,明年7500~8000萬支,後年1億支」。印度iPhone供應鏈規模,將在2年內翻一番,這些目標今年初早已訂好,並不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因此,目前鴻海正在印度興建4座iPhone組裝廠,塔塔興建一座廠,全力推進印度製造。

  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美國關鍵零組件」加「印度組裝」,將是這條新蘋果鏈的最大特徵。最重要的目標是,未來美國所需的iPhone,可以靠這條非紅供應鏈提供,數量約占iPhone總銷量二到三成。

  據了解,蘋果也正在遊說其他亞洲供應商前往美國設廠。一位業界人士透露,幾個星期前,一家日本被動元件廠商主管拜訪蘋果公司時,蘋果明確表達希望他們赴美設廠製造。「蘋果找的都是供應商中的大廠」,業界人士透露,目前iPhone使用的鏡片,仍主要由台灣的大立光和玉晶光供應,本刊採訪大立光,大立光表示,不評論單一客戶,但並未排除海外設廠的可能。

  郭明錤認為,供應鏈的擴張對台廠影響並不大,甚至還有新的機會,「蘋果供應商的國籍,其實變化不大」,例如去年立訊在iPhone供應鏈的占比達到四到五成,「一度逼近鴻海」,但今年蘋果訂單快速移往印度,「鴻海中國訂單沒掉,還再加上印度的訂單」,這也是為什麼,今年前8個月,鴻海累積營收已達4兆6000億元,一家規模這麼大的公司,營收還較去年大增16%。

▍台廠機會-鴻海正將製造量能移往印度

  在印度,塔塔雖然從台灣緯創與和碩手上買下iPhone組裝工廠,但去年相關工廠一度發生大火。塔塔雖已有能力做簡單的表面黏著加工,但規模和技術實力,仍難和鴻海集團競爭。

  對鴻海集團來說,前進印度是個好機會。張恆嘉觀察,立訊很早就有意在印度發展製造事業,但因為印度政府對陸廠不友善,中國工程師連印度簽證都拿不到,計畫無法推動,因此立訊轉向收購聞泰,搶食安卓手機代工市場。

  因此,鴻海集團正將旗下的製造能量移往印度。例如鴻海集團旗下的鴻騰,傳出計畫在印度製造AirPods耳機。2022年,由於歌爾聲學良率造假,讓鴻騰開始切入AirPods製造。張恆嘉觀察,蘋果的目標是明年在印度製造500萬組AirPods。近期業界也傳出,鴻海集團在收購夏普相機模組業務後,原本有意在越南製造,但近期重啟印度製造,由旗下信暘控股的承緯科技向印度供應相機模組。

  不過,印度切入iPhone製造後,也積極培養自有供應鏈。塔塔除發展出表面黏著加工能力後,現在印度也出現一家Hindalco公司,準備繼可成和鴻準之後,進軍iPhone外殼製造。

  印度最大組裝廠、Dixon獨董郭耿聰觀察,目前印度公司想透過跟台商零組件廠商合作,取得台灣的技術。台灣相關廠目前想透過合作取得印度市場,而不是到當地設廠,因為印度製造目前的效能還無法扮演這個角色,「可能要再等2、3年後」。

  但這些跟台灣公司合作的印度EMS製造商,經2、3年的磨練後,必然開始考慮在當地發展替代的零組件供應鏈。就像當年手機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屆時,台灣公司將大量進入印度。

▍全球樣貌-5大製造基地逐漸成形

  至於美國市場,聖暉發言人梁鈞幃觀察,美國德州與亞利桑那州正逐漸形成不同的供應鏈聚落。隨著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布局不斷擴大,他看好周邊的台灣廠商將在未來數年間陸續進駐,逐步建構起完整且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聖暉也積極在美國布局。同時,去年聖暉也在印度班加羅爾成立印度總部,同步看好印度與美國發展。他表示,未來全球將會形成5大製造基地,台灣、中國、東南亞、印度以及美國,各自都將扮演關鍵角色。

  不過,這條新的供應鏈,還沒有完全成形。例如iPhone的電池,主要供應商仍是中國的ATL,以賽亞顧問公司分析,ATL在iPhone的市占率仍將增加。

  LG集團也曾是iPhone電池的重要供應商,過去兩年LG也在美國持續建立電動車電池供應鏈。但9月4日,美國移民暨海關執法局突襲現代汽車與LG新能源合資正在興建中的車用電池工廠,美韓關係惡化的警訊,讓LG在美國投資能否順利推進,仍有待觀察。

  對台灣半導體產業來說,也有新的變數。例如,蘋果宣布支持美國化合物半導體大廠Coherent擴大美國製造,Coherent執行長安德森在8月13日的法說會中就透露,今年已將磷化銦晶片的產能較去年同期增加兩倍。今年8月,Coherent位於德州的工廠,第一條6吋生產平台開始量產,這種技術是蘋果執行Face ID功能的關鍵零組件,安德森透露,今年和蘋果簽訂的多年協定,將自2026年下半年開始生效,屆時會對磷化銦供應鏈產生什麼影響,有待觀察。

▍綜合評估-台廠仍具關鍵競爭力

  目前看來,願意往美國和印度布局的公司,有機會擴張在iPhone供應鏈的影響力。例如日本索尼原本是iPhone CMOS感光元件的獨家供應商,並未表態赴美設廠;外資認為,蘋果決定給三星機會,在德州生產CMOS感光元件。郭明錤認為,三星有機會替iPhone在德州生產感光元件中的邏輯電路,「要看三星的良率能不能滿足蘋果」,如果順利,2027年將進入蘋果手機。

  不過,蘋果大力投資美國製造,也將遇到成本大幅上升、效率下降的問題。今年8月,股神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公司公布最新報告,這一季波克夏減持蘋果兩千萬股,蘋果的美國製造計畫似乎並未得到波克夏的肯定。

  蘋果的6000億美元美國製造大計畫,效應將在明後年逐漸成形。如何達成美國總統川普的政治目標,將是影響蘋果供應鏈發展的最重要議題。但無論如何,台廠仍將在蘋果維持成本競爭力的挑戰中,扮演關鍵角色。


作者:林宏達(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