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電子報 -趨勢熱點
NO. 620
02 September 2025
關鍵字:癌症;藥王;減肥神藥;K藥;抗體藥;BNT;AI
圖片來源:CRIF IMAGES
趨勢熱點
癌症藥王即將讓位 減肥神藥虎視眈眈 藥王爭霸賽開打

  全球「藥王」,是什麼樣的概念?套用圓祥總經理何正宏的形容:「單一藥物去年的銷售額,就相當於台積電營收的1/3。」說的就是2024年的全球最暢銷藥Keytruda(吉舒達),用於治療癌症;市場暱稱其為「K藥」,去年營收達295億美元。

  然而,K藥蟬聯兩年的藥王寶座,位子還沒坐熱,就要面臨2028年核心專利到期、仿製藥壓境的壓力;同時還被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列為2026年價格談判名單,恐影響未來銷售金額;再加上,近年獨領風騷的GLP-1減肥神藥來勢洶洶,被圍攻的K藥,退位已經進入倒數計時。市場開始推測,誰會是下一代藥王?

  先來回顧近幾代藥王的特色。自2000年以來,全球共出現四代藥王;第一代的Lipitor(立普妥),是知名的降膽固醇用藥,也是全球第一個年銷售突破百億美元的藥物。這一寶座,立普妥坐了十多年。

  第二代是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Humira(復邁),當了9年的第二代藥王。第三代藥王是個特例,2021、2022年全球瘋打新冠疫苗,輝瑞與BNT(BioNTech)合作的mRNA疫苗異軍突起,以年銷高達370億美元水位,搶走了復邁的王位。2023年疫情過後,K藥超車,蟬聯兩年的藥王。

▍啟示-科學進展加速 藥王更快換人

  歸結這幾代藥王的特色可以發現:第一,改朝換代愈來愈快,顯見科學進步加速。第二,前兩代藥王都是在專利到期後馬上讓位。第三,藥王的領域都與需要長時間用藥、市場大的疾病有關;從降膽固醇的慢性病,到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再到癌症,賽道愈來愈多元。

  而且,每一代藥王的年銷售金額愈來愈高。立普妥當年銷售高峰約130億美元;復邁晉升到兩百億美元以上,K藥則已經逼近300億美元。新藥愈來愈有效,但也愈來愈貴,難怪美國川普總統要砍藥價。

  根據今年第一季的藥廠年報,K藥全球賣了72億美元;但是引爆減肥神藥旋風的諾和諾德,旗下GLP-1藥物Semaglutide,包含控制血糖與減肥作用,總共推出三個姊妹藥,合計銷售額達到78億美元,很有機會搶下新藥王之位。

  然而,諾和諾德的減肥神藥也面對被川普點名藥價過高,以及包括中國等多個國家的專利將於2026年到期,促使減肥領域競爭白熱化,何況這個領域還有全球市值最大藥廠—禮來這位強勁對手。換句話說,「未來5年可能都處於藥王交接的動盪期」,一位分析師表示。

▍趨勢-癌症藥王發展 離不開免疫治療

  黑木投資公司合夥人羅敏菁認為,癌藥仍是國際研發重點,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療效還可以再提升;尤其是有了AI的輔助,可以更有效率地找到更適合的藥物,「下一代藥王,應該會是免疫治療的第二代、第三代。」至少,撇開自成一格的減肥神藥小宇宙,下一代癌症的藥王,離不開免疫治療領域。

  邏輯要從K藥說起,2014年K藥以創新的單株抗體藥物(單抗)獲准上市。抗體藥是近20年發展快速的藥物,能夠精準地辨識並結合特定病原體或抗原,協助人體抵禦感染、調節免疫反應;所謂單抗是瞄準一個靶點,雙特異性抗體(雙抗)則是瞄準兩個,以此類推。

  K藥靶向PD-(L)1這類的免疫檢查點,讓免疫細胞能夠辨識,並攻擊癌細胞;因為跟傳統直接對標癌細胞的作用機制不同,而是喚醒自己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因此開啟全新的癌症免疫療法視野。

  2015年,美國前總統卡特使用K藥,做了最佳代言人;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了這個免疫機制,免疫療法成為熱門大趨勢,類似K藥走免疫檢查點路徑的療法也一個個上市。然而多年來,K藥走在成功的路上,卻也面臨了「單藥僅對三成患者有效的問題」,中醫大附醫黃秋錦醫師從醫療實務來看。

▍熱潮-雙抗新藥問世 藥廠授權大手筆

  也因此,包括K藥的原廠默沙東以及其他藥廠,多年來不斷嘗試與K藥的聯合治療;或是乾脆同時結合PD-(L)1與其他靶點,組合成一個雙抗、多抗藥物,增強療效也降低脫靶效應。就像是把不同單抗做成雞尾酒發揮效用,但患者只需一種治療。

  這些努力,在去年出現了重大突破,也讓下一代癌症藥王競爭賽道更加白熱化。而這個關鍵,就是同時靶向PD-(L)1與VEGF(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雙抗藥物。去年中國的康方生物首次發表與對照組K藥的三期臨床試驗期中數據,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從治療開始到腫瘤惡化期間),幾乎延長1倍。

  這個數據讓大藥廠著急了,深怕沒趕上新賽道,於是相同作用機轉的新藥授權案一樁樁出現,出手的藥廠一家比一家大,授權金額一件比一件高;默沙東、輝瑞、必治妥施貴寶接連砸大錢授權。

  最讓市場咋舌的是BNT。今年6月必治妥施貴寶以15億美元簽約金、總交易金額111億美元向BNT授權BNT327新藥。而這個新藥,是2023年BNT先以5500萬美元的簽約金向中國普米斯授權而得;2024年11月,BNT再以9.5億美元直接併購普米斯。併購半年後,BNT竟以百億美元之譜授權給必治妥施貴寶,策略運用之精妙,讓開發同樣機轉藥物的何正宏都忍不住說:「真的很厲害。」

  不過,醫藥圈認為,癌症藥物成功與否的黃金標準,會是「整體存活率」的數據;康方生物雖然颳起大風,卻還沒到臨床試驗的最後關頭,這種藥物機轉能不能翻轉下一代的藥王史,還需要時間證明。

▍爭冠-腫瘤之王蓄勢 將交鋒減肥之神

  但是,從各大藥廠不吝下注的現象,可以推斷出,「現在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要多彈頭、多功能才有辦法;破壞癌細胞抑制免疫系統的詭計,需要多管齊下。」漢康生技董事長劉世高表示。

  多管齊下的藥物,不是只有雙抗,雙抗也不是只有靶向PD-(L)1與VEGF這一種,其實非常的多元,只是因為康方發表的臨床數據對標的就是現任藥王K藥,因而帶動其具備下一代藥王潛力的話題。

  根據Global Information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球臨床試驗階段的雙抗藥物超過600個,其中85%是針對癌症。Precedence Research也預估,雙抗市場將以44%高速成長,2034年規模將達到4800億美元以上。

  下一代的藥王,目前從大藥廠動作看來,會是「腫瘤之王」與「減肥之神」的交鋒。減肥之神由GLP-1神藥的機制為基礎,朝向口服、多重標靶、多適應症邁進;這個賽道由禮來和諾和諾德遙遙領先,但中國因為諾和諾德的專利即將於2026年到期(目前諾和諾德仍在中國最高法院爭取延長),所以已經多方搶進,可說是百花齊放。

  而台灣雖然有免疫功坊挑戰長效型的GLP-1藥物,但是,其他廠商比較偏向原料藥,或是學名藥。相對的,台廠在新世代癌症免疫治療方面,有較多廠商直接跳向1~2代後的新技術。

  以業界看好的多功能癌症免疫療法來看,台廠目前有圓祥、漢康、聖安三家廠商,已經領先走到人體臨床試驗。圓祥2017年就搶先開發今年最熱門的PD-(L)1與VEGF雙抗新藥,目前處於臨床二期。

  而具備中國醫藥大學、醫院、衍生企業相互協作優勢的聖安,直接挑戰癌症三抗新藥,利用新穎的奈米抗體與獨特的3靶點製成新藥,也已經步入一期臨床。

  漢康的團隊擁有相當扎實的新藥開發經驗,漢康不走抗體途徑,而是融合蛋白;也就是用基因工程將原本獨立存在的多個蛋白連接在一起,達到同時活化先天免疫系統與後天免疫系統,多管齊下攻擊腫瘤。

  其他台灣廠商,如育世博、台新藥、浩鼎等,則是朝向結合雙特異性抗體與其他藥物的ADC模式(抗體藥物複合體),但目前仍屬早期開發。

▍展望-AI催生新藥 台廠搶進新賽道

  其實,早在幾年前,國際大藥廠就在打下一代藥王的主意;前幾年流行細胞治療的併購或授權,後來轉到ADC,現在又到雙抗。或者是像K藥的東家默沙東,最近另闢蹊徑,以100億美元併購增強呼吸道疾病的產品線。

  台灣精準醫療協會理事長蔡政憲提醒,谷歌旗下的AI醫療科技公司,近日宣布首款AI設計的藥物即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這是非常關鍵性的訊息,凸顯AI正在幫助加速新藥開發流程」。

  在AI的輔助下,新藥開發速度加快,成就藥王的賽道變多,競爭也會更激烈;任何併購與授權,也都可能改變下一代藥王的版圖變化。好戲,會一直演下去。

【小辭典】雙特異性抗體
  抗體藥物能夠精準辨識特定抗原表位,而「單抗」是針對一個靶點,「雙抗」(雙特異性抗體)則能同時瞄準兩個靶點以加乘療效,以此類推。新世代「雙抗」藥物開發以癌症為大宗,因為大多會利用靶點激活T細胞(人體免疫系統中的軍隊)作戰,因此多屬於免疫療法的大家族。


作者:劉軒彤(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