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市場好轉 水泥價格、需求將反彈
水泥是建築工程中最重要的基礎材料之一,屬於建材產業核心。其主要用途為混凝土、砂漿、預拌混凝土製品,以及基礎建設如道路、橋梁、水壩、港口與住宅建築。水泥的需求量與一國的基礎建設投資、房地產景氣及都市化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常被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
1. 主要產品類型
- 波特蘭水泥 (Portland Cement):全球最常用,佔大宗。
- 高爐水泥:利用鋼鐵業副產品高爐渣,具環保效益。
- 快硬水泥 / 白水泥:特殊工程或裝飾用途。
- 低熱水泥、耐硫酸鹽水泥:用於水利或特殊地質環境。
2. 產業特性
- 高能耗、高碳排:生產過程需大量燃料(煤、石油焦、替代燃料),碳排放量大。
- 區域性產業:因運輸成本高,水泥通常在 200–300 公里範圍內消費,呈現「在地化」特徵。
- 需求循環性強:與房地產、公共建設投資景氣高度相關。
- 產能過剩常態:部分地區(如中國大陸)產能遠超需求,常需透過出口或產業整併。
3. 全球市場
- 主要生產國:中國大陸(全球佔比超過 50%)、印度、越南、美國、土耳其。
- 龍頭企業:根據《水泥網》2024年全球水泥產能排行榜(前五名)
- 中國建材 (CNBM):中國大陸,產能51,800萬噸
- 海螺水泥:中國大陸,產能39,500萬噸
- 豪瑞(Holcim):瑞士,產能27,400萬噸
- 金隅冀東 (BBMG):中國大陸,產能17,600萬噸
- 海德堡水泥 (Heidelbergcement):德國,產能17,000萬噸
2024年台灣水泥及其製品業TOP10業者
資料來源:CRIF中華徵信所近五年TOP5000台灣大型企業排名
依近年CRIF中華徵信所「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水泥及其製品業TOP10狀況,「臺灣水泥」、「國產實業」、「亞洲水泥」穩居產業前三寶座,四至十名雖略有變化,但包括如「環球水泥」、「中聯資源」、「鳳勝實業」、「幸福水泥」等業者均為入榜常客,顯見產業形成寡佔且已飽和,也同樣顯示出該產業具有大者恆大性質。
2024年台灣的水泥需求,依據台灣區水泥工業同業公會統計,水泥業者共銷售水泥9,998,299公噸,年減 3.0%,其中內銷9,868,099公噸,年增0.67%,外銷130,200公噸,年減74.25%;另進口水泥3,557,012公噸,年增9.82%。2024年台灣內需水泥耗用量為13,425,111公噸,年增 2.94%,每人年平均消耗量為574公斤,年增3.05%。2024年台灣經濟表現除受惠 AI 需求強勁,表現亮麗之外,內需投資也因庫存去化已近尾聲,企業投資意願回升,推升經濟成長。此外,在營建方面,政府也延續擴張政策,推動並執行各項公共建設計畫與標案,整體而言2024年台灣景氣呈現溫和成長。
近年來,全球水泥產業面臨多重挑戰,特別是亞洲地區在內需放緩與產能擴張失衡下,出口競爭愈發激烈。越南與印尼作為東南亞主要水泥生產國,因房地產與基礎建設需求不振影響,導致產能嚴重過剩,紛紛轉向海外市場傾銷,對包括台灣在內的鄰近國家產業造成明顯衝擊。與此同時,台灣本土水泥產業則面對碳排成本上升、電價調漲及內需走緩等結構性壓力,處境日益艱難。另方面,中國大陸水泥市場景氣逐步好轉,有望為台灣水泥、亞洲水泥兩大水泥廠營運添柴火。水泥業者指出,中國大陸雖2024年水泥價格與需求同步下滑,產業面臨挑戰,2025年中國大陸官方政策將持續以擴大內需與科技創新為核心,預期全年經濟成長可維持在4.5%至5%區間,帶動水泥產業逐步回溫。而2025年水泥市場可望呈現「前低後高」走勢,價格與需求將出現階段性反彈。
反觀台灣,2025年整體營建景氣,將維持謹慎保守態勢,當前民間建案在房市調控政策未鬆綁,資金成本持續上升,加上房價基期墊高等大環境因素,對未來需求看法保守。所幸政府將延續景氣刺激政策,持續加強推動各項公共建設,2025年整體公共建設預算規模預計接近新台幣6,500億元,經費規模維持高檔。整體而言,2025年營建景氣將延續公共建設需求增長、民建需求保守趨勢,惟在房市政策未鬆綁、營建缺工及物料上漲等問題仍在的情況下,恐影響公共建設發包進度等變數影響下,對於整體景氣仍以保守看待。
近幾年,水泥業者面臨國內水泥需求減少、進口水泥價格競爭等挑戰,轉型已成為水泥業者必需面對的課題,而台灣水泥業正處於轉型關鍵期,雖然持續受到關稅戰及多項國際政經議題挑戰,國際景氣前景不明,但營運仍可保持穩健經營並應對各項風險,透過減碳與綠色轉型、國際佈局與併購、以及多角化經營這三大方向展開,以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碳費徵收的壓力,並把握永續發展帶來的商機。
作者:吳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