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便利商店「零售+服務+科技+社會責任」
台灣便利商店業歷經多年發展,早已從單純販售日常商品的零售據點,轉型為結合服務、物流與數位功能的多元平台。門市密集度高,使便利商店成為街頭巷尾不可或缺的存在。然而,品牌間商品與服務趨於雷同,導致市場競爭白熱化,單一店型的獲利能力面臨挑戰。
面對這樣的經營環境,各大業者紛紛跳脫傳統展店邏輯,不再僅以擴張門市數量作為主要成長手段,而是積極投入產品創新與服務升級。無論是開發具話題性的聯名商品、引進健康餐飲選項,或是打造咖啡複合店、特色門市,業者都在尋求更多元的經營型態與消費者互動方式。同時,數位轉型腳步加快,從會員制度、行動支付到電商平台整合,便利商店正在快速蛻變為生活服務中樞。
根據經濟部統計,2023年全台連鎖便利商店總營收突破新台幣4,100億元大關,年增近8%,為歷年新高;2024年更進一步成長至4,235億元。個別品牌表現同樣亮眼,統一超商2024年營收一舉突破2000億元;全家便利商店則穩健攀升,營收達993.6億元,持續鞏固市場地位。
整體而言,台灣便利商店不僅走出疫情陰霾,更在高度飽和與競爭的市場中找到創新突破口。透過商品多元化、場域轉型與數位串聯,便利商店正逐步重塑其角色,成為連接社區、服務生活、驅動消費的關鍵節點。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統計資料《表一》顯示,2024年行業營收名列便利商店業TOP5排名之業者分別為統一超商(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全家)、萊爾富國際(萊爾富)、來來超商(OK),以及台灣糖業(蜜鄰)。
《表一》近五年便利商店業TOP5業者之行業營收排名
資料來源:CRIF中華徵信所「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
為滿足日益多元的消費需求,7-ELEVEN、全家、萊爾富與OK mart四大連鎖便利商店持續強化服務功能,透過多媒體事務機(如ibon、FamiPort)與第一線店員的專業訓練,打造全天候的生活支援平台。從代收水電瓦斯費、學費、信用卡帳單,到代售演唱會門票、繳交停車費、包裹收發、身份驗證等,提供超過2,000項服務項目,讓便利商店早已超越購物功能,演變為全球獨有的「全方位生活據點」。再加上提款機、影印與傳真服務,即使不購物,消費者仍會進店使用服務,深化「台灣模式」的便利商店文化。
儘管台灣便利商店密度早已接近飽和,全台門市數於2024年底已突破13,700家,平均每1,700人就擁有一家,居全球前列,產業仍在積極尋求差異化發展。業者紛紛跳脫傳統「街角零售」定位,轉向開發創新商品與跨領域合作,透過IP聯名、健康飲食、蔬食、熟食冷凍即食品等創新品項,吸引不同族群客層;並透過會員數據精準推播、數位支付與電商平台整合,提升顧客黏著度與消費金額。
在經營策略上,各品牌亦逐步進行業態升級與多角化布局。
【7 ELEVEN】
- 積極發展多元業態,推出結合康是美、星巴克、洗車美容等服務的「Fresh型門市」。截至2024年底,台灣門市數超過7,000家,其中複合型門市已突破1,200家,透過跨業整合有效提升平均單店營業額10%以上。
- 持續推動「OPEN POINT生態圈」,整合支付、點數、電商平台(iOPEN Mall)、物流及先進收銀系統(XPOS),提升會員黏著度與消費體驗,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運體系。
【全家便利商店】
- 推動差異化鮮食策略,提供365種早餐組合、健康輕食及狠飽系列,並推出寵物品牌「FamiPets」及東南亞商品,擴大多元族群涵蓋。
- 啟動「便利永續 你也+1」核心ESG策略,推動循環杯及包裝回收計畫,設置超過1,000個循環杯還手點。與移工協會合作,打造友善移工門市,並獲多項ESG獎項肯定。
- 推出行動支付「全盈+PAY」,合作多家銀行,使用者數達226.9萬人。透過APP推出My FamiPay、會員點數及跨界兌點活動,會員數突破1,850萬,促進兌點人次倍增。
- 持續推動「FamiSuper選品超市店」策略,商品數突破3,800項,重點放在冷凍鮮食、現烤點心與炸物,門市數達4,329家。推出Family Mart Online。
展望未來,在競爭日益激烈與消費行為快速變動的市場中,台灣便利商店業者將持續深化品牌價值與服務創新,發展多元業態與強化顧客關係,唯有不斷投入創新與轉型,才能穩固市場地位並持續推升整體營運表現。
作者:林志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