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電子報 -總編輯專欄
NO. 595
27 August 2024
關鍵字:中國大陸;台商;台商千大;中國+1;供應鏈去中化
圖片來源:jiajiach
總編輯專欄
中國大陸調結構 台商經營要翻新

  2023年中國大陸雖然房地產滑落谷底,進、出口也各衰退4.6%及5.5%,但倚靠電動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新三樣」的支撐,全年GDP成長達到5.2%,保持穩健成長。不過台商千大總體表現則不盡理想。營收總額較2022年大幅衰退16.19%,僅為3兆4,401億元人民幣(以下皆同),創下2012年以來的新低。其中營收達100億元以上的台商家數為48家、營收達50億元以上台商為91家,分別較2022年減少11家及20家。以第1000大台商的取決點為2.69億元來看,較2022年的4.09億元衰退34.23%,取決點的大幅下滑,則代表整體台商千大營收水平下降。營收成長家數僅261家,創下2005年以來營收成長家數的新低。

  分析2023年台商千大營收大幅衰退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兩個因素所導致。第一個因素是「中國+1」的全球供應鏈概念,大型台商配合國際客戶要求,外移轉生產基地的營運策略發酵,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大型台商就開始布局第二生產基地(2018年台商千大創下4兆8,706億元歷史新高),在疫情後加快部份產能外移的腳步,並於2023年開始具體反映在台商千大的營收衰退。台灣電子代工五哥鴻海、和碩、廣達、仁寶、緯創群聚越南、印度及墨西哥就是最明顯的例證。第二個因素是,因應美國阻擋中國大陸科技發展,供應鏈「去中化」,中國大陸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大型台商也正處於適應期,摸索、觀察及調整本身的營運方向。

  比較2023年台商千大電子製造業、傳產製造業及服務業的營運表現,電子製造業入榜家數437家,較2022年呈現持平;營收總額2兆6,756億元,營收衰退16.22%,稅後純益總額886.91億元,小幅衰退3.31%,顯示台商電子製造業仍然是主流產業。傳產製造業入榜家數401家,較2022年減少16家,營收總額5,180億元,較2022年衰退20.36%,稅後純益201.77億元,則較2022年大幅衰退28.38%。顯而易見的,在中國大陸經濟調結構時期,傳產製造業深受影響。原因在於傳產製造業也是最早由中國大陸移轉到東協地區生產的產業,留在中國大陸的傳產製造業不進行轉型升級,就會淪入衰退和淘汰的族群。在台商千大中有49家A股上市台商,均屬轉型升級的代表。

  服務業入榜家數則因新入榜家數多而增加16家,首次突破150家,並創下162家的新高;營收總額2,466億元,雖較2022年衰退5.42%,稅後純益總額160.98億元,更較2022年大幅成長33.54%。主要原因是服務業樣態增加,並且在IC設計業增加4家,包括3家A股上市的台商聯發科旗下星宸科技、富滿微電子及炬芯科技,以及世芯-KY旗下的的世芯電子(上海)。同時電腦週邊設備、軟體批售業也增加4家,電子零組件批售業和資訊服務業也各增加3家,倉儲貨運業增加2家,此外通訊器材批售業及電子購物業也各有1家入榜,大型服務業台商正脫離傳統樣態,走向以科技技術為基礎,以科技服務為導向的新現代服務業。

  從新入榜的台商營收前10名中,不僅可以看到風電設備(上海機床鑄造一廠(蘇州))、新材料(濟南大自然新材料、A股華懋(廈門)新材料科技)入列;從台商千大百強前10名來看,台積電(南京)以營收及獲利創新高首度摘下百強王座,顯示中國大陸在晶圓代工成熟製程市場很大,尤其美國商務部今年5月下旬核發「經認證終端用戶」授權予台積電(南京),得以維持現狀服務中國大陸客戶。同時中山台光電子材料為高性能半導體基材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品主要應用於航太航空、5G電子通訊設備、新能源汽車、AI人工智慧等領域,江西漢唐系統集成、蘇州崇越工程、冠禮控制科技(上海)都與半導體建廠相關,A股上市的上海漢鐘精機則為具有電動機優化設計、智慧化控制技術和變頻節能技術的先進機械業,可以看出大型先進技術台商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無虞。巨大機械兩家子公司捷安特(昆山)、捷安持(天津)因營收與獲利同步創新高同時入榜,則為傳統產業創新經營的代表,而巨大集團2023年在中國成長超過60%,則是在歐美自行車市場中低階產品需求疲弱,面對通路庫存去化支撐整個集團營收的關鍵!仲利國際融資租賃則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仍然繳出營收創新高的好成績,顯示出中國大陸金融性租賃業的成長性。

  綜上所述,值得台商思考的是,當前有歐美「供應鏈去中化」的干擾,「中國+1」成定局,預期未來三年台商千大的營收總額仍可能繼續呈現下滑,但2026年後大型台商外移趨勢將由高峰逐漸緩和。未來美、中形成兩個經濟中心的趨勢日益明顯,惟中國大陸仍然有足夠的市場容納大型台商的發展,台商並無須在美、中關係中選邊站;同時在中國大陸調結構的同時,能夠遵循中國大陸「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找到自己的新定位,應該繼續在中國大陸深耕。(轉載自工商時報2024年《大陸台商1000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