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上市櫃;投資控股;上市公司;國泰;產業轉型
圖片來源:jiajiach
總編輯專欄
上市櫃公司轉型產業控股公司 有助達成「台灣經濟日不落國」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轉型投資控股公司議題又再度轉熱。隨4/11國內第一家生技醫療上市公司中化(1701)宣布為提升經營綜效將轉型控股公司架構,將成立中化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並以1:0.5的換股方式,預定今年9/2中國化學製藥將下市,改由中化投資控股以「37XX」上市後;台灣第一家上市公司同時也是第一家水泥上市公司台泥(1101)也在今年5/21股東會由董事長張安平宣布,經過7年的低碳轉型,將走向「集團控股公司」,英文名稱從Taiwan Cement Corporation改為TCC Group Holdings。緊接著國內第一家上市建材營造股國建(2501)也宣布將加碼不動產收益,朝向「控股集團」轉型。
以國建來說,布局早在2011年、2012年就開始投資國泰健康管理顧問、國泰商旅,分別經營健檢中心、高級產後護理中心、以及和逸、慕軒飯店、2018年底開幕的台北萬怡酒店。2023年國泰健康管理顧問稅後淨利就超過1.5億元,也算是小金雞。2019年國建再投資杏保醫網布建診所通路,2020年至2022年又分別與日商三井不動產合資投資金華置業地產、板南置地開發、三重置業地產、竹崙置業開發,又透過子公司三井工程與國泰人壽共同投資國泰電業,經營太陽能發電,多元化投資也已經符合轉型投資控股模式。
回溯自2004年8月30日大眾投控率先以換股方式,以股票代號3701取代大眾電腦上市以來,目前國內上市櫃公司以股票代號「37」開頭的上市公司已經多達15家(定穎投控股票代號3715),並有包括聯華投控、勤益投控、南僑投控、永豐餘投控、三商投控、神基投控、遠雄自貿投控共7家上市公司更名轉型投資控股公司(不需變更股票代號),合計國內上市櫃公司轉型投資控股公司己有22家。僅有和桐(1714)、崑鼎綠能(6803)轉型投資控股公司後又再度將控股公司更名為現名。但實際除上述22家上市櫃公司之外,包括中化、台泥、國建在內,國內具有準投資控股架構的上市公司所在多有,家數早就超過30家,其中又以大成長城、統一、台塑、遠東新、新纖(控制瑞興銀行)、力麗、勤美、東元、華新麗華、中纖(控制台中商銀)、中鋼、大成鋼、裕隆、台達電、金寶、鴻海、國巨、佳世達、日勝生活、台灣大、寶成為代表性公司。
這些早就具有準投資控股架構的上市公司,遲未實質轉型投資控股公司雖各自有營運上的考量,但或多或少都與國內法規限制,造成對產業控股在租稅的不公平,導致對投資控股營運不利有關。不過根據媒體報導在國發會新任主委劉清願意協助發展產業控股公司,跨部整合協週財政部、經濟部、金管會,正逐一掃除產業控股公司所遭遇的租稅等營運障礙,將為更多具有準投資控股公司架構的上市櫃投資公司實際轉型為投資控股公司鋪路。CRIF肯定新政府「台灣經濟日不落國」的宏觀政策,認為各項政策配套若能進一步完整,讓投資控股公司具有更大的集團供應鏈靈活營運空間,能夠因此誘導有更多的投資控股的創新營模式產生,可以落實上市櫃公司投資控股公司營運總部設於台灣的實現,有助於台灣上市櫃公司產業轉型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