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過去三年的財報、我們的營業計劃,不都已經給你了嗎?你們不是把這些資料套進去模型裡面,數字就跑出來了嗎?為什麼時間要這麼久,收費要這麼貴?』 這句話是客戶對我們可能說出口或沒有說出口的心聲代表作,許多企業主,特別是沒有接觸過評價服務的,會直覺地認為資產評價是一項標準化、自動化的工作。他們誤以為評價師只是將數據輸入到一個神奇的「黑盒子」裡,然後點擊按鈕,一個精確的價值數字就會跳出來。
我不能說這個觀點是錯的。坦白說,如果所有事實與假設真的能「凍結」在原地,那評價的複雜性確實會降低。但我們身處的世界,從來不是靜止的。與其討論那2%幾乎不存在的夢幻場景,不如讓我們看看,真實世界中,那98%充滿了動態變化的常態。因為,時間一直在滾動,大部分的個案中,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事實與假設都沒有變化的專案。或許,客戶認為都沒有變化,但事實上,變化很大。
『我們有一個客戶進行資產的折舊年限減損測試,連續三年都是我們承接這個專案,第一年價格合理,第二年價格變低了,第三年我們的價格突然高了27%。客戶非常憤怒,認為我們是自以為拿捏了客戶的命脈,所以,坐地漲價。我們大概整整花費了一周,與客戶溝通這個問題。原因很簡單,對客戶來說,設備還是原來的設備,保養還是依照過去完美的執行,但客戶沒變,市場卻變了,前一年它的兩家競爭同業都加速折舊相關資產,因此,事實在客戶端沒變,但環境卻變了,在整個評價過程中,因為外部環境的改變,我們不僅需要重新蒐集、篩選過去一年市場上所有新的可比交易案例,更需要與客戶及會計師三方,重新討論並建立對「市場價值及經濟性折減參數」中當今市場上反應的共識,這些新增的、高度專業的溝通與研究工作,才是價格變動的主因。』
讓我們在換一個場景,同樣的客戶個案,我們也必須改變,但這個案會讓客戶在最終的結果可能開心一點。
透過資產法評估整個工廠的土地與設備,並且把他列在帳上。這是一個常見的作法,資產法是一個相對簡便的做法,主要是將所有資產的總價值,減去負債的淨值。這是一種著眼於「過去」與「現在」的評價方法,評估的是公司的「最低價值」。理論上,客戶覺得我們應該少收點錢。
『但就因為某個政策利多,客戶周遭的土地都漲了。整塊土地都必須重新估價,需要參考周邊地區近期的交易案例,並考量土地的容積率、使用分區等,得出其在當前的真實價值。光是輸入相關的參數,就可以花掉整整一周的時間。』
是的,有時候不是客戶變了,是環境變了,造成客戶要被迫接受,事實變了。
這些改變,有時候不一定來自於外部環境,有時候,是來自於客戶自身某個深遠的策略,讓假設改變,但客戶卻不自知。
當某個專利,我們用收益法進行評估,主要在於對未來能夠創造的現金流總和,並將其折現到現在。這是最能反映公司「成長潛力」的評價方法。照理說,這是個第一次充滿折衝跟討論的繁瑣評價模式,我們需要客戶完整的財務預測,包含未來營收成長率、毛利率、費用率、資本支出,以及影響折現率的風險因素等。
『某個電子零組件業主,隨著對技術的卓越發展,原本的評價模式是針對原有的技術自身開發終端產品,並且進行銷售。但一年過去,發現自己原本在A產品上對於B2C市場行銷的方式根本行不通,現有的競爭者太強大。但也因為它們持續推廣,競爭對手反而找上門,有興趣支付權利金,採用他們的技術,由於競爭對手的銷量更大,一來一往,對業主而言,收入幾乎跟原本的財務預測差異不大。所以,給我們接近相似的財測,希望我們有折扣的老客戶收費。』
我不能說這個客戶的觀點不對。但事實上,同樣採用收益法中折現現金流法 (DCF)去計算,但自產自銷跟權利金所要檢核的參數截然不同。是的,客戶認為它提供的財務預測相關的重點數據都差不多,似乎事實都沒有改變。但假設變了,它獲利的方式變了,所以整個模型都不一樣了。
那對於熟悉評價某些實務的讀者或許會提到,市場法問題簡單一點吧!畢竟,市場法是以市場上類似公司或資產的交易價格。這是最直觀的比較,評估的是公司的「市場共識價值」。這總不可能有巨大的改變。
20年前我會告訴你,你說的沒錯。市場法是一個相對假設跟事實都不太容易有太大變化的模式。但現在,我會告訴你,事情不是這樣的。不需要提供我客戶的案例,你只要想像,當許多產品跟應用都導入AI,原本你的類比對象都已經導入半年了,你卻還沒有。你們可以類比嗎?評價師很難閉著眼睛說,這兩個一樣。隨著資訊與情報快速的湧現及透明化,我反而要跟你說,市場法有時候,是最容易發生事實跟假設都變的不確定干擾因素。
讓我們重新回頭來回答這個問題:
評價模型=公司價值,只要把資料套進去,數字就跑出來了?
這絕對是一個不可能的答案。評價模型,只是工具。將數據套進模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專業評價師的真正價值,在於如何理解、如何判斷、以及如何說服。
理解:理解你公司的獨特價值,理解你提出的每一個數據背後的商業邏輯,並理解評價的目的,陪著客戶走過這段架構邏輯的過程。
判斷:在缺乏公開資料時,判斷何種評價方法最為合適;在多種評價結果不一致時,判斷何種結果最為合理,與客戶一同釐清可能的反證。
說服:將這些複雜的過程與判斷,轉化為一份清晰、嚴謹且具備說服力的報告,使其能夠經得起會計師、投資人、監管機構的審視,將客戶的思維轉化為對外的公信力。
因此,當你問我們為什麼時間要這麼久,收費要這麼貴時,我們的回答是:我們所收取的費用,並非僅僅是模型運算的成本,更是為評估你的「獨特價值」、為「複雜的假設」提供專業判斷、以及為你的「未來」提供一個可靠的價值指引所付出的專業。這份價值,是模型無法自動產出的。
CRIF觀點
資產評價絕非將財務數據套入固定公式的機械化流程。其真正價值在於專業的「判斷」與「溝通」,以應對不斷變動的內外部因素——例如市場環境的變遷、客戶策略的調整,或是新技術的衝擊。評價師的核心工作是理解企業的獨特價值,判斷最合適的評估邏輯,並將此過程轉化為一份具備公信力的報告,這份深度參與和專業判斷,才是評價服務的真正價值所在,也是冰冷的模型無法取代的。
- 動態情境的詮釋者:
評價師不能只是一個計算者,更必須是一位敏銳的分析師。工作核心不僅是處理客戶提供的現有數據,而是要主動探查數據背後「未言明的變化」,例如:外部市場競爭、法規政策更新、客戶自身商業模式的轉變,甚至是新科技(如AI)帶來的產業結構性影響。他們必須將這些動態因素,轉化為評價模型中合理的參數與假設。 - 專業判斷的決策者:
當數據不完整、多種評價結果產生矛盾,或客戶的預期與客觀事實出現落差時,評價師的價值便體現於「專業判斷」。這包括選擇最適合的評價方法、權衡不同價值結論的合理性,以及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預測中,建立一套有邏輯、可被驗證的分析框架。這種判斷力是經驗與專業的結合,無法被公式取代。 - 價值邏輯的溝通者:
評價師的最終產出不僅是一個數字,而是一份能被利益關係人(如會計師、投資人、主管機關)信賴的「溝通工具」。因此,他們必須具備將複雜的分析過程、專業判斷與市場洞察,清晰且有說服力地呈現出來的能力。評價的過程需要與客戶深度溝通以釐清商業邏輯,評價的結果則需要強而有力的論述來捍衛其公信力。
作者:許 滸 (CRIF台灣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