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8月台新金控與新光金控的「新新併」正式浮上檯面後,今年3月以來陸續又有永豐金控合併京城銀行及玉山金控併購保德信投信的好消息傳出,似乎又激起台灣金融業併購新一波的熱潮。不過除了「新新併」仍在等待金管會最後拍板,另外兩宗金控業與中小型金融業的合併案,並不會對金控業現況造成任何改變。台灣金控業的相互合併仍然是台灣金融業發展上難以攀越的一座高山。CRIF認為「新新併」的最後結果也許有機會促成台灣「金金併」的新契機。
CRIF進一步指出,台灣「金金併」遲遲難以往前推進,主要原因在於主管機關以先推動民營金控合併為主,另一方面公營金控山頭林立難以撼動,也使主管機關無以著力。不過台灣金控業的本位主義,其實忽略了全球金融業「數大就是美」的趨勢,更沒有關注到全球金融業在過去10年來的各種型態的併購案中,正在快速縮小台灣金控業國際併購的空間。例如過去10年全球財富銀行併購案超過2,000件以上,此類併購在2023年已經趨緩,就意味著全球市場洗牌告一段落。台灣金控業若各自為政,不積極尋求主動整併,那麼未來想要在全球金融業爭一席之地的機會就更加困難。這與台灣金融業一直希望在國際舞臺發光的想法,也是反其道而行。2023年花旗台灣消金業務售與星展(台灣)銀行,台灣業者競爭失利後,台灣金融業與主管機關,沒有就該案集思廣義,探討台灣業者在本土競爭失利的原因在哪裡?便是輕忽了台灣金融業國際競爭力的隱憂。
過去10年來台灣金融業打亞洲盃雖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業者其實也打得很辛苦,想要腳步再放快、放大,也會受制於台灣母公司品牌、規模、人才等條件。尤其放眼全球金融業的規模,全球總資產前50大銀行的總資產大約要8,000億美元起跳,也就是最低總資產門檻大約是22.5兆元新台幣,即使以國泰金控2024年底的總資產已接13.8兆元,仍然距離這個門檻很遠。若以國泰金控加上富金控的總資產合計約25兆8,345億元,也只是勉強跨過最低門檻。若以全球總資產前50大銀行的獲利門檻來看,至少也要新台幣2,100億元以上,富邦金控去年獲利1,508億元雖創新高,也仍有一段差距;去年富邦金控加國泰金控的獲利約2,610億元,也僅小幅越過最低門檻,因而台灣金控業的國際競爭力其實還是很不足的。
為因應2019年首批回台資金去年8月屆滿五年,解除不得投資於不動產等相關投資限制,政府積極推動台灣打造「具臺灣特色之地方資產管理專區」作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計畫重點,固然是很好的計劃,但是台灣需不需要更強大的金融業?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台灣金融業雖有很好的基礎,但是畢竟台灣的金融池太小,金融業要發展未來勢必要走出去在國際上攻城掠地!尤其是台灣大型企業東進投資風潮才剛開始,然而台灣金控業的國際實力不足,就無法俱備在全球市場競爭的能力。CRIF認為「金金併」將是金融業發展的戰略,因為金控業若只倚賴一步一腳印成長速度太慢,更需要藉著「金金併」快速壯大規模。主管機關應該以更宏觀的態度來看待「金金併」的前景,以鬆綁法規,更積極的「金金併」鼓勵措施,來刺激「金金併」動起來,甚至端岀加快「倒逼公營金金併」及開放公民營金金併」的政策,祈使台灣金控業,能以最快速度發展出真正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型金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