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5000大型企業排名50年 引領變遷

工商時報及中華徵信所6月17日舉辦名家論壇,出席貴賓(左起)工商時報社長 陳國瑋、台灣經濟研究院長 張建一、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 邱碧英、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 郭曉薇、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王健全。圖/顏謙隆

  2020年是《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第50周年,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表示,50年前、1970年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約57億美元、國民人均所得393美元,及至2019年,台灣GDP規模6,112.55億美元、人均所得24,889美元,這50年來台灣GDP成長107倍,人均所得成長69倍,經濟態樣從落後到成熟。

  陳國瑋提及,在本地創業成長的企業,從小企業茁壯為大型集團,從輕工業轉型升級至電子高科技,寫下台灣產業精采篇章,一路帶動台灣經濟蓬勃發展。

  中華徵信所始自1970年,50年來未曾間斷編制《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今年是值得紀念的里程碑,特別與工商時報合辦《名家論壇》系列座談,邀請學者專家共同回顧台灣企業發展、檢視台灣產業變遷,透過政府政策前瞻台灣經濟。陳國瑋強調,「全球環境變遷快速,希望能藉此協助台灣再展經濟活力!」

  合辦單位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表示,大型企業排名的編制像是在討論台灣產業的前世今生,反映產業歷史各項重要里程碑,也是台灣首創採用徵信報告來看台灣企業的地位和規模。早期都是公司員工用手抄財務報表、人工彙整排名,1971年出版第一份《台灣百大企業排名》,2008年已超過5,000家企業的排名,編輯團隊升級運用自動化資料分析。2016年跨國集團CRIF收購中華徵信所後,仍支持此項調查,台灣企業TOP 5000可以找出微觀、亦足以代表台灣整體經濟的先行指標,50年來彙整的調查資料蘊含了非常關鍵的價值。

  「這一路走來,蓽路藍縷」,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說,緬懷中華徵信所創辦人張秘先生,向他昔年的遠見致敬,而台灣企業排名的發展足跡反映了台灣經濟曾有非常美好的時光。然而,2018年8月掀起的中美貿易戰影響到台灣5000大企業,尤其是獲利部分出現大衰退,台商分工搭建的兩岸產業供應鏈相繼出走中國大陸,高端製造、5G及AI人工智慧或回流台灣,準備據此鏈結全球創新生態系,這未嘗不是讓台灣產業再次轉型的關鍵契機。這次,不會是50年,而是未來五年。

工商時報 陳碧芬 20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