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徵信作業不可或缺的特質  
  2018/11/06
何雅勤
瀏覽人次:2660
關鍵字:徵信作業;徵信報告;信用調查;企業經營;聯徵中心

  徵信工作是對客戶信用能力的調查與分析,徵信人員必須先了解調查對象的真實現況,再用來判斷信用好壞、可信賴的程度,以做為未來授信、商業往來的參考。因此,徵信工作具有下列八個特質:

一、求真性

  徵信工作必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了解客戶優點的真實性,查證其經營缺失;應避免主觀、武斷的意見。不可有「報喜不報憂」、「隱善揚惡」、「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等偏差行為。
  從各項管道取得的資料也不可以完全盡信,必須運用徵信人員本身的學識、經驗及智慧進行綜合判斷,並不斷培養敏銳的分析觀察能力,以求徵信結果真實符合實際狀況,讓授信者能依徵信調查的結果,作出正確的判斷。不偏、不倚、公正是徵信人員應遵守的基本原則。

二、綜合性

  企業經營有三大要素:管理、財務及經濟環境。前兩者來自企業內部,後者來自企業外部。以企業內部來說,經營者的人格特質、財務、資產、生產、管理、行銷及人事等各方面,構成企業這個有機體,各機能間雖然性質互異,但均具有共同密切的關聯性。
  經濟環境更是深深影響企業經營,如近年來高階人才短缺、基本工資調漲、開放外勞等問題,以及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兩岸金融備忘錄(MOU)等經濟環境的改變,與企業設廠布局策略、成本控管都有直接關係。
  國內的政治環境、產業政策所帶來的衝擊或助益也在在影響企業經營。如政黨輪替後的重點產業發展政策是否延續、重大公共建設的推動時程、核四廠繼續興建與否,甚至到對兩岸政策的立場、對外貿易能否順利加入新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東協加三區域、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都將對企業內部經營結構產生變化。

三、持續性

  常聽到許多企業標榜「永續經營」,企業的存續的確就像人的生命,有新生、成長、茁壯、衰老等歷程,成功的企業甚至能成為超越人類生命的百年企業。因此,在觀察企業徵信資料時也要注意背後互相銜接的一貫性,其歷史沿革、前因後果和經營作風是否一貫都隱藏著經營發展與變化的趨勢,有些能幫助我們提前發覺信用風險的徵兆,不可不察。
  徵信人員或企業內部平時應對相關資料隨時進行有系統地蒐集、紀綠、累積、建立檔案以便日後製作徵信報告時參考。也唯有在完整資料檔案的輔助下,才能表達被調查資料的持續性,使徵信結果兼具歷史性和及時的時效性,彼此相互輝映,提高徵信價值。

四、複雜性

  國外有一種民間的「信用所」可以查閱公司及個人的信用交易紀綠;先進國家對於公司登記及其股東成員的資訊也均開放查閱。但我國目前所開放查閱的資料仍相當有限,導致徵信資料因來源有限或不健全,出現眾說紛紜的情況。
  加上被徵信的企業類型相當廣泛,各行各業在經濟社會環境中快速變遷,十分複雜。種種虛偽造假的資料、不完整提供的資料,以及因為社會風氣,而變得更加困難的徵信工作,顯得更為複雜又具挑戰性。
  如1990、1991年地下投資公司、期貨公司紛紛設立,還有以企管顧問公司為名成立的地下錢莊,哪一家開幕時不是裝潢華麗、氣派非凡、聲勢浩大呢?當1998年底、1999年間上市公司的地雷股一一出現,又有誰預料的到?

五、合作性

  台灣徵信產業發展數十年,徵信資訊的交換卻還停留侷限在金融機構間,阻礙了徵信調查的完善。目前除了「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簡稱「聯徵中心」)和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的「授信業務委員會」,有分別提供徵信資料交換和制定相關辦法《註》,扮演金融機構間的橫向連結外。一般民間徵信機構與企業內部的徵信部門,幾乎都沒有相互聯繫,建立徵信資訊交換系統。
  少數外資企業會藉由聯誼活動,偶爾交換徵信情報外,民間徵信機構與各行業間並沒有徵信資訊交換系統,是一大憾事。畢竟,唯有徵信對象能充份坦誠提供授信機構資料,才能提高徵信工作品質並縮短工作時效,未來才有機會建立完整的資料庫連線系統,促進貿易交流。
《註》:即【中華民國銀行公會會員徵信準則】。

六、前瞻性

  雖然徵信資料是以調查對象(企業或個人)過去的信用紀綠為主體,但蒐集、分析客戶的過去資料,是為了要「鑑往知來」,達到信用風險預警的效果。如同前面提及,企業的經營是持續性的,昨天是今日的過去,明天就是今日的未來,彼此一脈相承,是連貫、互為因果的。企業現在的投資布局雖然還沒有實際反映成果,但絕對會影響到未來的業績、成本、獲利,在進行徵信作業時不可不察。
  例如近幾年國內房地產蓬勃發展,有些工廠廠房的地價高漲數倍,企業或用來買賣土地,或增設建築營造的營業項目,興建辦公大樓或住宅大廈,增加公司收入來源,進行多元化發展,各種決策都將影響企業將來的轉變,成為徵信報告的觀察重點,因此,徵信作業具有前瞻性的特質。

七、機密性

  嚴守客戶的徵信資料是徵信機構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徵信機構並不是商業間諜,也不是以出賣商業機密為業務,因此在徵信報告書或資料保管處理都需慎重處理。進行徵信工作,有賴被調查企業的充分合作,彼此應該建立在保守機密的相互信賴關係下,才能確保徵信品質具有一定的水準。
  另外,對於委託(授信)對象的姓名、資料來源也不可透漏,以維持中立第三方的角色取得資訊,也避免影響徵信的往來雙方彼此的信任關係。機密性是徵信人員要嚴格遵守的職業情操、道德情操,同時也是公司信譽、個人人格,業務存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八、比較性

  早在1985年新台幣曾以四十元兌一美元時,國內企業只要出口金額超過一百萬美元即可入榜國貿局的「進出口績優廠商名錄」,當新台幣逐年攀升後,到了1999年企業的出口金額需達七百萬美元才能入榜。同樣的,徵信工作也需因時、因地制宜,相互比較,才能符合現況所需評定其高低好壞。
  比如有些廠商的獲利率未及1%,但規模已經遠遠領先同業達到年營業額數十億元,觀察重點可能就放在自己歷年來的成長幅度。有些企業的獲利率達5%,雖然比龍頭業者的獲利表現更好,但該產業當年的平均獲利率(或稱「同業平均中位數」)卻已高達8%,對這間企業的評價就必須下修了。利用這樣的相互比較,可以觀察企業自身,以及同產業中各企業經營績效的進退消長,掌握發展趨勢。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