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RIF圖庫
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表示,在2022年11月15日這天,全球人口將會突破80億大關,並且估計2080年的全球人口數將會攀至高峰,人口數會達到約104億人。隨著全球人口快速成長,糧食的需求量也逐漸提升。
然而,參考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FAO)2019年的報告指出,全球有超過三成的糧食總產量因為收穫、屠宰、捕撈、儲藏不當或者天氣等因素而被損耗或浪費,且目前全球有超過8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此外,近年受到疫情、戰爭以及極端氣候的影響,更加劇糧食危機的嚴重性。
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借助人工智慧優化農業生產與管理技術正是很好的策略之一,近年關於農業科技最常被提及的技術包含「跨領域之資通訊技術」(ICT)、物聯網(IoT)與「大數據分析」(Big Data)等導入方法。
根據我國農委會2018年調查指出,台灣糧食自給率約為34.6%,這顯示仍有六成以上的糧食完全仰賴進口。雖然台灣目前沒有糧食危機,但近年農業發展也受到諸多挑戰。首先,台灣原有農耕地面積狹小且零碎,再加上產業轉型與都市化的趨勢,參考行政院農委會2017年報告,我國近十年實際作為農作為生產的土地面積已減少3.5萬公頃。其次,台灣農村人口逐漸老化凋零,根據農委會估計,台灣農業人口約60萬,且農民平均年齡約為62歲,預估2030年將會有11萬農民因高齡化而退出農業活動。
綜合上述,可發現台灣農業面臨農地分散細碎、農村勞動人口快速老化,而且多以小農制為主等問題。為提升糧食自給率以及促成農業轉型,行政院農委會試圖將雲端科技、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智能化機械以及感測器等技術導入農業領域,以其推動智慧農業與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全球隨著人口快速增長、糧食供應鏈失效以及極端氣候等因素導致出現糧食危機,因而需要農業科技的介入,增加農業生產量以及管理效率。台灣同樣受到農業勞動力高齡化、少子化、農業耕地面積縮小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需透過智慧化進行農業轉型。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引用之報告指出,全球智慧農業市場到2025年將會達到220億,近五年將以9.8%的年均複合成長率方向發展(MarketsandMarkets, 2020)。我國從2017年開始推動「農業智慧化,將蝴蝶蘭、種苗、菇類、稻作、農業設施、外銷主力作物、海洋漁、養殖漁、家禽及生乳產業作等10項產業作為主要推動項目。
依據農委會《106~109年度智慧農業綱要計畫期末報告書》表示,自智慧農業計畫推動以來,已累積相當成果,農糧領域因技術創新與改良,生產成本大幅降低,且平均每年增長6千萬元的產值。由此可知,台灣智慧化農業已在國內順利萌芽,未來可布局紐西蘭或澳洲等農業生產大國,發揮台灣農業科技之優勢,促成國際農業友善合作,並共同面對全球暖化、糧食短缺等全球化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