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金融科技:區塊鏈成顯學 銀行「嵌入服務」將無所不在  
  2024/03/05
洪綾襄
瀏覽人次:186
關鍵字:金融科技;區塊鏈;嵌入服務;理財機器人;國泰金控;人工智慧
圖片來源:CRIF IMAGES

  「未來每一家公司,都會是金融科技公司,」機器人理財業者阿爾發投顧董事長陳志彥直言。

  他為什麼敢這麼肯定?「每一家公司一定都有金融服務需求,不管是給客戶還是自己,你只要願意讓某個金融機構把它的服務嵌入(embedded)你的系統平台,你就會變成金融科技公司。」

  以前,去銀行就只能辦銀行的業務,保險業務員只能賣保險,如今,在電商平台上也能開證券戶,不管是服務一般投資人的自動理財機器人,還是銀行之間的環球貿易供應鏈金融、產險業間的車險理賠、壽險業與醫院串接醫療險理賠聯盟,只要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II)串接進行平台間的資料共享、搭配區塊鏈技術與分散式身分認證加強信任強度,就可以將金融服務順暢並安全地嵌入在工廠、醫院、甚至上架在電動車或電商平台,促成「場景金融」大趨勢。

▍大未來 安全又便利 場景金融成趨勢

  傳統上,金融業雖然很早就大量應用數據與電腦計算,但受限於特許行業的安全性限制,不能輕易與其他系統平台對接,特別是最耗資源的核心系統,只在封閉的大型主機(mainframe)上運作。直到近年,新興科技顛覆全球金融產業,才逐步改變提供金融服務的形式,不僅訴求千人千面的客戶體驗,還能與不同平台串連打造不同場景,進而形成生態圈。換句話說,未來的金融服務將不只在金融機構,而是無所不在。

  本次《財訊》邀請逾百位專家學者票選十大未來科技,其中有五項與金融科技有關,以得票數排序分別為區塊鏈技術、資料共享、理財機器人、機器可讀技術和分散式身分辨識。

  國際間金融科技早已風起雲湧,在支付、保險科技、財管科技與區塊鏈/加密貨幣等,都有長足的進步。但台灣卻是直到2020年疫情封境封城,為了提供遠距、零接觸、持續不中斷的金融服務,才在法規上大幅開放業務限制,金融業也才願意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數位轉型。根據金融總會統計,預估去年台灣金融機構投入金融科技總經費已達369.3億元,較5年前成長1.23倍。

▍大錢景 逾兆美元市場 國泰金積極投入

  目前最被看好的區塊鏈技術,國內金融機構以國泰金控發展最積極。國泰金自2016年成立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簡稱數數發),隔年即因看好區塊鏈應用於金融的潛力,建制區塊鏈專責團隊,至今已推出多項新興金融服務與產品。

  國泰金控數位架構發展部副總經理陳維銘指出,區塊鏈技術可提高交易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加強金融數據安全、更快速地交易和結算、利用智能合約增強資產管理,進而促進普惠金融、加速國際支付和匯款並降低成本、創造新的金融產品等。

  「過去金融商品要求在地化,但透過區塊鏈技術將資產代幣化後,就可透過公鏈或是聯盟鏈輕易與國際接軌,達到資產可分割、即時結算交割、增加資產流動性等好處,」陳維銘指出。許多研究機構亦認為,資產代幣化在2030年達到兆級美元的市場規模。若未來所有金融商品都可代幣化,並且結合央行的數位法幣(CBDC)和銀行存款代幣(deposit token),區塊鏈金融生態系將指日可待。

  人工智慧和區塊鏈雖是顯學,但受限於金融法規限制與業務特性,並不是每個項目都需要用到。保險科技新創公司洽吧智能(Bravo AI)執行長林奕辰指出,該公司的「馬克」是一座集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光學字元識別、資料探勘等開放式機器深度學習技術的應用核心,能讓仰賴大量紙本作業與親晤親簽流程的人壽及產物公司全面數位化,進而協助建立更準確的核保與理賠的風險模型。不過因為洽吧專注於做後台數位化,目前還不需要使用到生成式人工智慧和區塊鏈。

  「其實機器可讀技術一直在迭代更新。例如,每個人的身分證都一樣,但診所病歷是一片巴掌大的紙,可能是直書;大醫院病歷卻是A4橫書的形式,圖案屬於機器很難辨別的非結構資料。我們的技術就是核保人員一掃描,機器就能判讀並自動歸檔,並做自然語言處理(NLP)或大數據分析,進而產出該客戶或該保單的風險報告,為了確保可問責性,一定是人機協作,而非全自動,」林奕辰說。

▍大工程 紙本文書數位化 業務做不完

  不過光做這些,市場就做不完了。林奕辰透露,保險公司至少有七成業績來自偏好紙本的高齡高資產族;反觀網路投保的保費收入只占整體5%,因此不可能為了創新,而忽視客群需求、強推無紙化,數位轉譯的需求仍很大。

  然而去年的升息環境、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干擾,導致新創估值低迷以及IPO(首次公開發行)市場枯竭,對全球金融科技市場與新創團隊造成極高的挑戰,人才欠缺也讓已具市場化能力的公司難以大舉搶市。未來台灣若將金融科技服務視為發展新經濟的重要環節,勢必也得正視人才問題。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