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充電 維持離峰電價 比燃油車更省錢 革命一:從計較油價到智慧充電。每天深夜,欣欣客運營運的34輛電動巴士,會從雙北市區分別陸續返回深坑場站與木柵場站。過去需要特別派員替每輛大客車加油,但現在巴士只要回到場站停好即可,等到凌晨的用電離峰時段,每輛大客車配備的慢充充電樁,會在完全無人力的狀態下,自動將場站內的電動大客車依序充電。
欣欣客運董事長王興尉指著深坑站車隊管理行控中心的螢幕,上面顯示著即時充電狀態監控、智慧充電排程等數據,夜間所有電動大客車回站,瞬間需要比較大的充電量,透過智慧充電排程後,可以調節用電高峰,控制在契約容量。「其實,凌晨3時,場站內的電動大客車,已經把契約容量的電用完了;4~6時則自動調節,如一輛車快充,其他車慢充,就可以把超越的峰值,再降至谷底。」
過去,在柴油巴士年代,客運公司在提升營運績效上,最重視的就是載客量的尖離峰與油價波動;未來,電動巴士在意的除了載客量的尖離峰之外,更重要的是電動巴士充電的尖離峰。「一座充電樁輸出功率是60KW(千瓦),假設你有20輛電動巴士,就等於需要1200KW電力的契約容量;但是透過智慧充電排程設定每輛巴士的充電順序,契約容量卻可能只需要600KW。」提供欣欣電動巴士車體的華德動能董事長蔡裕慶指出。
▍大數據管理 用電資訊精算 成調度管控依據
革命二:用大數據進行智慧化管理。電動巴士每次充電時,會同步把充電時間、充電總時數、行駛里程數等數據回傳至後台管控中心,這些數據經過計算之後,最後也會得出每度電可以行駛的里程數等大數據,成為客運公司營運調度和成本管控的依據。「導入電動巴士後,我自己也要跟著升級!經營團隊在管理上也要跟著換腦袋。」首都客運集團總經理李建文不諱言。
首都客運統計,平均每度電可以行駛約0.7~0.8公里,只要發現營運的電動巴士低於或高於這個數據,後台管理中心團隊就會馬上進行原因分析,並回報數據與分析結果給管理層,進行營運策略調整。假設分析原因是載客量增加或減少,可能會視情況縮短或延長班次;又或者是可能因為電價調漲,則會盡量調整利用場站屋頂安裝的太陽能板搭配智慧充電排程系統,在低電價的時段充電。
▍動力系統變馬達 少了進廠檢修費 維修成本大減
革命三:動力系統引擎變馬達。不同於傳統燃油巴士,電動巴士的動力系統是靠馬達而非引擎,再加上機械性零件少,因此不必像搭載機械式引擎的燃油巴士,必須要在行駛固定的公里數後進廠檢修,如添加潤滑油,或者更換機油等,可以大幅降低燃油與維修成本。
「若國光旗下1,200輛燃油巴士全數改用電動巴士,一年油耗可以省下1億元,這還沒有加入潤滑油、機油等其他維修油品的成本。」國光客運總經理簡有政估算,以每公里來算,燃油與電費價差高達3元以上,所以一年行駛總里程結算下來,省下的燃油費是一筆很可觀的數字。
革命四:巴士是儲能櫃,也是行動廣告。想像一下,不久的將來,每輛電動巴士都會是一台移動電能,在用電離峰時間充電;在用電尖峰時刻,或其他地方缺電時,充飽電的電動巴士就可以把電回售給台電,或者去需要用電的地方支援。
另一方面,未來電動巴士的車身,加裝戶外型的數位看板,就像大型的行動廣告看板,例如,當電動巴士快要行駛到信義區的百貨一級戰區,就可以同步在車內與車身,推播百貨促銷的廣告,還可以根據行駛到的不同地區,做更精準的推播,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然而,電動巴士的機會,不只在台灣而已。「相較於國外電動車發展已大幅超前台灣,現階段各國在電動巴士的研發、設計與製造都還在初期階段;再加上台灣在電動巴士關鍵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已經有相當好的基礎,因此相較於電動車,台廠在電動巴士較有成功的機會。」交通部路政司科長趙晉緯一席話也解答,台灣在電動巴士發展的機會點大於電動車的關鍵理由,廠商有機會先在台灣練兵後,再擴張到海外市場。
▍組國家隊建生態圈 全球市場剛起步 台廠機會大
尤其,在美中貿易戰後,各國對於採購政策也逐漸有所調整。過去全球電動巴士龍頭比亞迪、宇通客車等中國生產的電動巴士,挾著低價蠶食鯨吞全球電動巴士市場,如今卻是更傾向於採購非中國製造與品牌的產品,也讓台灣有更多發揮的舞台。
「今年會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全球供應鏈已明確分為紅色及非紅色供應鏈,其中美國政策最明顯,比亞迪也退出美國市場,未來台灣國家隊,更有機會進入美國市場。」成運汽車董事長吳定發近年來帶領團隊擴張海外市場,經常得到的反饋,「台灣半導體創造出深刻的台灣製造印象,並烙印在全球合作夥伴心中;海外客戶對於台灣製造也有很深的期待。」
現在,台廠透過收購、投資、策略結盟等模式,組成國家隊,「電動巴士現在比較關鍵且缺乏的就是三電系統,也就是電池、動力系統、還有底盤電控系統;再加上電動巴士對智慧化、後台控制的要求程度比傳統燃油巴士高,而這些都是台灣的長處。」創奕能源董事長黃振聲指出台灣在海外電動巴士市場的核心優勢。
黃振聲觀察,巴士需求最多的都是人口多的開發中國家,已有車身製造廠,若整車輸出,競爭力都沒有當地好。「因為巴士產業很多供應鏈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工,台灣人工成本相對偏高。」至於說已開發國家,如歐洲、美國、日本等,巴士需求量相對較少,雖然人力成本比台灣昂貴,但還是需要關鍵零組件配合,仍需要借重台灣的長處。
今年4月,華德動能靠著提供技術授權與三電系統關鍵零組件,已正式外銷日本。這是與日本住友商事合作開發的電動巴士,再由日本西鐵巴士組裝電動巴士,將在北九州小倉汽車營業所、西鐵島城汽車營業所進行示範運行。成運汽車則參與沙烏地阿拉伯推動遠景(Saudi Vision)2030計畫,預計將在港口城市延布設廠,2023年將以整廠輸出與技術合作模式,先交貨500輛電動巴士,後續擴充產能目標達4,000輛。
▍三電系統需求大 台廠具關鍵技術 可望走向國際
不過,台灣要搶攻海外龐大市場,伴隨而來也充滿著挑戰,包括公共運輸由政府主導,惟台灣較少對外簽訂關貿協定,恐影響海外競爭力;以及台灣擁有製造電動巴士電池的能力,仍缺少完整的電池產業鏈,如電池芯等,也將成為強化核心優勢的隱憂。
但可以預期的是,隨著台灣電動巴士廠商朝集團化演進,正積極從策略結盟、投資甚至收購,組成愈來愈強大的生態系統,突破這些重重關卡將指日可待,未來也將會各擅勝場,大舉搶攻誘人的海外電動巴士市場商機。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