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freepic
在美中貿易戰及全球肥咖條款(CRS)雙重壓力下,打拚數十年的海外台商,如今站上資金大遷移的十字路口。這些囤在境外超過10兆元的資金,政府各部會卻對此憂心忡忡,擔心這些錢回台炒地皮,造成經濟不穩定,甚至涉及洗錢疑慮。 如果政府能設立一套機制,把資金引導至特定產業,將對受惠產業或金融業產生正面影響,甚至能為台灣長期投資不足與薪資凍漲的困境帶來解方。
台商質疑財部不切實際 盼課稅原則簡單透明 立委余宛如端出的方案,就被不少台商認為,符合簡單及透明的原則;但有人認為,此時台商境外資金用低稅率大赦,並不適當。余宛如指出,這種說法是一種誤解,她提出的法案是不用區分本金和利得,把台商境外資金本金和利得加在一起,最低用4%的稅率課稅,這樣算下來,財政部並不吃虧。
因為按稅法規定,台商海外所得須課20%稅率,假設台商匯出100萬元,且有二成的獲利即20萬元,20萬元去課20%的稅率,就是要課4萬元,稅率就只有4%,所以採她提案的課稅方式,財政部並不會有太大的稅收損失,這不是租稅大赦。
史芳銘說,台商境外資金很多是停泊在台資銀行的國際分行(OBU)中,但是台商在OBU的資金只能用帳戶相互匯款,不能提領現金出來,當台商多半住在台灣而境外資金放在OBU帳戶,這筆境外資金使用上會變成非常不方便。
例如,台商個人若想在台灣買房子,但資金在境外且在OBU帳上,那就可能須成立一家境外公司,以境外公司名義買房,用OBU帳戶支付買房價款,然後再由境外公司把房子租給自己,程序非常繁瑣,如果繳一點稅能夠自由使用海外資金,台商就可以自己的名義買房了。
至於台商境外資金的性質問題,林見松認為財政部和央行不必太過緊張,目前國際洗錢防制的查核非常嚴格,台商的資金要匯回台灣,也須經過國內外金融機構層層把關,若有疑慮就會被凍結;而且,台商在境外做生意對匯率都很敏感,會持有多幣別的資產,不會一次把所有的境外資產都換成新台幣,「你自己的個人投資理財也不會這樣做」,央行不必太過擔憂。
台商強項在生產製造 台灣可轉型為精緻加工中心 對此,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會長李天柒指出,台商資金回國的辦法講了很久,卻遲遲無法通過,擔心這筆資金會拿去炒房、炒地、炒股。政府不要讓錢流入這些市場,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規範,你愈怕這些資金進來,反而愈不能控制它,所以政府應該要把力氣花在鼓勵台商投資5+2和新創產業,並幫忙篩選。
李天柒表示,台商賺的錢雖然放在OBU,但也都是辛苦錢,不是資恐販毒的生意。他坦言,自己當到亞洲會長,很多會員向他反映有資金回台的意願,他們表示,台商在越南、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投資,官員都很歡迎,給台商租稅優惠,買土地打折,賺的錢在投資當地也都繳過稅了,這些錢要回台灣投資,政府還要再課20%稅款,似乎沒有道理。
李天柒進一步說,台商強項就是生產製造,做腳踏車、雨傘、家具,都是台灣引領全世界潮流,如果要回來投資台灣,模式就是在海外基地,將產品完成八成,剩下的載運回台灣,把台灣當作精緻加工中心,生產高端成品。過去是因為台灣年輕人對技術學習意願不高,只能移到中國、柬埔寨、越南生產;但如果回台做高端精緻加工,就可以再次提高產品價格,也不需要擔心汙染環境的問題。
1,000億元稅收入袋 解決失業率、薪資凍漲困境 最近幾年政府吸引外資的成效非常不好,而且每年都有大筆資金外流,余宛如指出,明明有一大筆台灣人在境外的資金,為何不爭取這些資金回來台灣,投入到政府希望發展的產業呢?
根據統計,台灣吸引僑外資回台投資的成績不佳,最近1年,台灣核准的僑外資投資大都低於100億美元,只有2016年超過100億美元,而且過去10年中,外資投資台灣竟有5年負成長,狀況甚為不妙,可見外資不太看好台灣的投資環境;「如今將近10兆元的台商境外資金有意願要回台投資,這對台灣產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政府應該想出方法,讓台商有一條可以回家的路並投資台灣。」林見松指出。
史芳銘強調,現在政府若願意用較低的稅率,讓台商境外資金回台,並順勢要求台商往後須申報海外資產變動狀況,則後續台商境外資金在海外的獲利,財政部就可以按照最低稅負制以20%的稅率課稅,往後若這些海外資產發生繼承或贈與時,財政部也可掌握並多課海外資產的遺贈稅。
而且,
估計台商海外資金回台後,財政部每年可多出1,000億元稅收,推估的方式是,如果台灣在境外資金約10兆元的部位都可向財政部申報並繳稅,就算這些資金在海外、暫未匯回,則第二年後,假設台商海外資金報酬率是5%,則每年獲利就有5,000億元,必須按最低稅率課20%稅率,增加的稅收就是1,000億元稅收。 投資台灣可解決台灣失業率高以及薪資凍漲的困境,外國人既然不願意大力投資台灣,必須想其他的辦法,現在台商境外龐大資金就是一股投資台灣的力量。林見松說,現在如果再不讓台商境外資金回台,一旦被迫在CRS壓力下,成為其他國家的稅務居民,去繳其他國家的稅,「這筆錢就真的再也不會回台灣了!」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低稅率吸引境外錢潮 給台商10兆資金 一條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