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副董利明献(中)、金圓金控董座檀莊龍(左)、國美常務副總裁暨金美信董事長周亞飛(右)為兩岸第一家消金公司揭幕。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中國大陸大刀砍向非金融體系的消費金融戰場,拉抬金融正規軍,國銀西進再露曙光,且可直攻互聯網金融,中信金合資的金美信已開幕,尚待核准的則有富邦、凱基和王道銀行。
10月22日,中國信託銀行副董事長利明献特地飛到廈門,參與和金圓金控、國美控股合資的「金美信消費金融公司」開幕式。這家新公司資本額雖僅為人民幣5億元,卻有兩個實質意義。一是,台資銀行西進露出曙光,搭上普惠金融政策的高速列車;二是,與跨業戰略性夥伴合作,可望擺脫單打獨鬥設點的窘境。
過去幾年中國個人消費金融業務競爭白熱化,現在卻迎來重新洗牌的新機會。過去互聯網金融定義模糊,如網貸平台、P2P個人借貸和各種金融科技助貸公司的雜牌軍充斥,正規軍反受到嚴格監管,造成亂象頻傳,包括假人頭詐貸、掏空和倒閉危機等,促使中國當局大刀整頓,把戰場還給「有牌」的正規軍。
政策開大門 「牌照系」正規軍崛起 2010年2月,中國銀監會正式批准首批四家業者試營運,由北京銀行主導的北銀消費金融公司率先開張。八年來,持牌者只有25家,當中更有三年不發執照的空窗期,顯見銀監會相當謹慎;目前這些持牌者有九成具有金融背景,由銀行直接控股或參股,近兩年約有10家銀行和上市公司公告要申請消費金融牌照,但成功獲批籌建的比率不到一成。
去年8月,銀監會首度指出,只有經核准的持牌金融機構才能從事互聯網聯合放貸,11月更禁止批設新的網路小貸公司;今年10月中旬,更針對消費金融發布一連串的政策,金美信的開業不僅激勵台資機構,也讓一些陸資的本土機構摩拳擦掌,準備加入戰局。 金美信由中信銀主導發起,而國美是經營逾三十年的老牌家電家居零售商,全國超過1千5百家門店。近幾年來積極轉型互聯網、體驗店和供應鏈體系的全渠道方案服務商,因此除了線上引流、線下體驗和自有的供應鏈自成閉環生態系。廈門金圓集團則是具官股色彩、等同於有金控架構的全牌照集團,旗下有銀行、證券、保險和融資租賃及消費金融等,總資產規模超過3千多億人民幣。
搭互聯網列車 富邦、凱基、王道銀將跟進 中信銀開業打響第一炮後,其他同業的籌設進度也開始被關注。10月9日,陸媒報導,富邦華一銀行將和在美國紐交所掛牌的中國老牌電商唯品會,合資在四川設立消費金融公司並占股25%。凱基銀繼去年宣布和江蘇銀行、海瀾之家合資成立江蘇蘇銀凱基消費金融公司;今年八月,王道銀行董事會也通過和中國光大銀行合資成立消費金融公司,名稱暫定為北京陽光消費金融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和富邦華一被指稱的戰友國美和唯品會,都是分別在香港和美國掛牌公司,近期轉型布局上也都相當積極。尤其是唯品會,已拿下包括網路小貸、壽險和第三方支付牌照,在自行開發的金融App上,更與銀行合作推出線上分期購、理財、借款和類似信用卡預先取現的功能,累積不少實戰經驗。
根據2018年上半年的財報,中國消金公司淨賺超過1億元人民幣(4.5億元新台幣),表現最亮眼的是拍拍貸和趣店,獲利都在10億人民幣(45億元新台幣)以上,而營收規模依序前三名是是外商捷信中國、馬上消費金融和趣店。
值得關注的是,趣店過去鎖定無信用卡的年輕族群和電商分期,因為與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和芝麻信用分的合作,成功控制呆帳率和帶來豐厚業績。但兩方已在8月結束合作,且今年以來電商分期的活躍借款人數和佣金收入都不斷下滑。而台灣銀行業者雖躬逢其盛,但機遇也伴隨著挑戰,必須掌握更多場景流量,各自找到立足的利基點。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