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大紀元
財政平衡非首要目標
刺激投資才是王道
美中貿易大戰開打後,令全球經濟動盪不已,台灣必須加快執行獎勵投資的政策,提振經濟的活力。針對台灣目前面臨的經濟情勢,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指出:「美中貿易戰開打後,你可以去看全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大減稅,全面刺激境內的投資與消費。」因為貿易大戰可能導致經濟衰退,必須先燒熱國家的經濟火爐!而台灣的經濟規模小,更需要獎勵投資政策把經濟warm起來!
魏啟林是國內重量級的經濟學者,當過土地銀行董事長、行政院研考會主委等職務,觀察到台灣現在面臨的困境,發現台灣經濟困境,其實和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有關。首先,台灣長期以來是財政政策壓過經濟政策,就是一個錯誤,應該反過來,先決定經濟政策再來決定財政政策。
魏啟林指出,學財政的人基本上堅持「租稅正義」及「財政平衡」兩個理念,但
當美中貿易大戰引發全球經濟波動甚至衰退時,財政平衡就不應是政府施政的首要目標,而是要獎勵投資,並且進行財政擴張支出,「在貿易大戰下,各國一方面築起高牆防範別國,同時要求企業分散市場,但大家都這麼做最後等於回到原點,所以很多國家都回頭實施大減稅刺激投資與消費。」
例如,美國川普總統要吸引美國製造業及海外資金回流,這個經濟大政策定下後,後續就推出大減稅,規定美國海外資金回流只須以15%的低稅率課稅,這就是經濟政策決定後,再去訂財政政策的例子。
「台灣不缺錢」是錯誤觀念
非常缺乏投資的錢 有人認為擴張財政支出,會大幅舉債建設將來會債留子孫;魏啟林強調,只要確定舉債的錢沒有浪費和被貪汙掉,現在舉債建設是替未來子孫留機會不是留負債給子孫。例如,當土地1坪只有10萬元時,你就要投資了,不能為了財政平衡把錢存起來變成「死錢」,等將來土地1坪變成1億元時,子孫哪有錢去買?因此不能抱守財政平衡的觀念不做變通,否則反而會讓子孫失去發展的機會。
另外,最近有海外台商要求租稅大赦,讓他們在海外的資金可回來投資,但政府高層官員對此相當疑慮。官員擔心的理由是,台灣每年都有巨大的超額儲蓄部位,2017年超額儲蓄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高達14%,並且銀行的存款有42兆元,但放款只有26兆元,其中高達16兆元的爛頭寸,所以,台灣並不缺錢。
魏啟林說,這也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銀行存款大於放款多出來的16兆元爛頭寸,是銀行放不出去的融資剩餘,不是要拿來投資的錢,這些融資剩餘必須有人來借,並拿去投資才能變投資的錢,但是台灣現在有能力的人都不想借錢投資,這就是銀行爛頭寸的來源。
所以,
台灣不是不缺錢,而是非常缺投資的錢,對於台商過去囤積在境外的錢,想透過租稅大赦回台投資,政府應該大力歡迎才對,只要有適合的配套措施,例如,規定台商海外資金回台要投資到哪些項目,政府才給你特定的租稅優惠,因此要歡迎海外回台投資的錢,並用配套措施來控管海外資金回台的流向,把海外資金導向投資。 魏啟林並指出,像歐、美等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他們不用獎勵投資企業也會去投資,而中國現在是生產大國,當中國消費力起來轉變為市場大國時,中國不會把自己市場的肥肉和外人分享,中國對外獎勵投資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但台灣經濟規模太小,必須獎勵投資才能活絡經濟。」
魏啟林並開玩笑地說,假如他是中央銀行總裁,有外資想來台投資或併購須花300億元,他會要求外資只能匯進來100億元,另外200億元由央行找台灣的銀行業借給外資,把台灣的爛頭寸轉化為投資的資金動力,「當台灣的人不願意借錢投資,而外國人願意冒風險來台投資,難道還不應該鼓勵他們嗎?」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