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航太新經濟:從地表飛向宇宙  
  2025/05/13
蘇靖惠
瀏覽人次:65
關鍵字:航太產業;航空;太空;無人機;低軌衛星;ai

  隨著科技進步與全球產業快速變革,航太產業正逐漸從過去的國防與科學研究領域,拓展到民間商業應用,成為21世紀最具潛力的產業之一。航太產業泛指航空(Aviation)與太空(Space)領域的產業鏈,包含飛機、無人機或是低軌衛星網路、太空旅遊與都市空中交通。整體來說,可以將航太產業區分為三大類:(一)商用航空:民用飛機、貨機;(二)國防航太:軍用飛機、導彈、無人機;(三)太空科技:衛星、火箭、太空探測器等。

資料來源:Precedence Research


  根據Precedence Research的統計,航太產業涵蓋了商用航空、國防航太以及太空科技三大主要領域。包括民用與軍用飛機的設計、製造與維修,以及衛星、火箭和太空探測器等太空載具的開發與應用。航太產業在2023年約為3,465億美元,至2034年將成長至7,917億美元,2024年至2034年之間的複合成長率為7.8%。北美不出意外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佔總營收的46%。航太產業成長動能來自多個方面,包括民航運輸的復甦、國防需求的提升,以及太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在低軌衛星、火箭發射和太空旅遊等新興領域,近年來不僅有SpaceX、Blue Origin等國際企業積極投入,許多國家也將太空產業視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例如歐洲航太與國防產業協會,2022 年研發支出達 232 億歐元,年增率高達18.5%。隨著技術門檻降低、商業模式多元化,太空產業已不再只是少數強權的專利,而是全球創新與投資的新熱點。

  台灣雖然起步較晚,但在政府政策推動與產業鏈整合下,航太產業近年來展現出強勁的成長力道。2024年,台灣航太產業產值已達新台幣1,466億元,逐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台灣的產業特色在於擁有完整的零組件供應鏈與維修服務,與國際大廠如波音、空中巴士等合作密切,出口額逐年攀升。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將航太列為「五大信賴產業」之一,積極推動無人機、低軌衛星、太空發射等新興領域的發展,並透過政策引導、研發補助與國際合作,協助產業升級轉型。目前,台中、嘉義等地已形成產業聚落,吸引上下游廠商投入,逐步打造台灣在全球航太產業中的關鍵地位。

資料來源:經濟部航太產業發展推動小組


  根據中華徵信所2024年的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行業別為「航空器及其零件業」中共有八間入選TOP5000企業,分別是漢翔航空、長榮航太、亞洲航空、千附、駐龍、寶一和天翔。下圖是疫情後這四年間,皆有被選入TOP5000排名的航太業者總營收加總。觀察下圖可以發現,台灣航太業龍頭業者們的營收總表現呈現出穩健且明顯的成長趨勢。雖然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全球航空運輸大幅縮減,連帶影響飛機維修與零組件需求,但台灣航太業者仍展現高度韌性,營收僅小幅波動,並於2023年後隨著全球航空市場復甦快速回升。

資料來源:CRIF中華徵信所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


  航太與太空產業的未來發展預期更加多元且充滿想像空間,隨著數位轉型浪潮席捲全球,航太產業也積極導入AI、大數據與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智慧維修、預測性管理與自動化生產,提升運作效率與國際競爭力。同時,低軌衛星布建帶來的通訊革命,也讓台灣廠商有機會切入衛星零組件、地面接收系統與資料應用等高附加價值領域。

  儘管前景看好,航太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必然也存在挑戰,面對國際競爭、技術門檻、資金需求與法規限制,台灣必須持續深化技術研發、強化產業聚落,並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與合作平台,才能在全球航太與太空產業中站穩腳步。整體而言,台灣航太產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透過產業聚落優勢,深化創新與國際連結,未來在全球航太與太空產業的舞台上,必定能展現更大的影響力與成長潛力。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