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RIF圖庫
台灣過去在智財權領域空轉多年,今年終於在《產創條例》的基礎上,推出智財權融資服務,但和日、韓相比,台灣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時隔14年,讓中小企業拿智慧財產權(IP)向銀行融資的業務,今年再次上路。8月27日,工研院和台灣中小企銀、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合作,開了一場「創新IP變資金」的記者會,還請來三家公司:亞拓醫材、博信生技和瓏驊科技現身說法,這三家公司拿著自己的技術專利,借到了2,500萬元!
「過去十幾年,沒有銀行敢做IP融資業務,」一位業者觀察,IP範圍很廣,從商標、設計、版權到技術專利,都屬於智慧財產權的範圍。2000年,經濟部曾提出「促進中小企業智慧財產資金融通計畫」,但最後無疾而終。
商標、設計、版權都能融資 對銀行來說,要融資,拿房地產做抵押品,容易處理得多。但抵押品換成智慧財產權,對銀行來說,其實就是拿到幾張紙,銀行得到的是這些智慧財產的所有權,如何管理是一大挑戰。
但是,台灣在這個領域已經落後了相當多年,因為不只美、中兩國過去幾年都從國家層級把智財列入產業發展的考量,像中國製造2025,就有對中國智慧產權的相關規畫。日、韓兩國更是細密布局,像日本從2002年就訂下「智財立國」的目標,而且是各部會都動起來,教育部負責觀念扎根,有專門做智財融資的銀行,甚至連農業部門都有一套輔導制度。
這一次,智慧財產權融資業務能上路,是工業局、工研院、台灣中小企銀和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聯手突破4個關卡,才讓無形資產融資新業務成真。
第1個難關,是立法院去年7月通過的《產創條例》第13條,法條給了主管機關推動無形資產使用的法源基礎,要求主管機關「推動無形資產投融資、證券化交易、保險、完工保證及其他事項」,主管機關才有了推動的法源基礎。 第2個難關,是要建立什麼樣的機制,讓無形資產能像房地產一樣,建立一套讓金融機構能認定無形資產價值的機制。在這個部分,《財訊》採訪得知是工業局和工研院合作,工研院不只是出具智慧財產的評價報告,也必須做好如果貸款無法回收,工研院要如何活化這些無形資產的準備,這一次,可供貸款的無形資產,限定在工業用的專利技術。
第3個難關,是如何讓金融產業願意放心加入,而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董事長李耀魁說,他們是扮演當鋪的角色,如果銀行貸款被倒帳,信保會賠給銀行八成資金。李耀魁是會計師出身,也只有這樣的背景,有辦法衡量無形資產價值,扮演守門者的角色。李耀魁直陳,開記者會前一天,他半夜還在細讀這些新創公司的技術說明書。 最大的難關則是銀行,一位業界人士觀察,中小企銀願意接下這項任務,開發為無形資產設計的「無形資產附收益型夾層融資貸款」,最為關鍵,因為銀行的任務就是要獲利,怎麼把過去沒人做成功的業務,變出利潤,壓力並不小。
審查過關最高可貸1000萬元 台灣中小企銀董事長黃博怡不只接了下來,還喊出業績上看20億元的目標。黃博怡表示,正在培養22位員工,取得無形資產鑑價師的資格,他說,鴻海創立初期就是台灣中小企銀的客戶,「我們希望這個平台,能創造出更多的鴻海。」
整個基礎工作完成後,
有專利技術的新創企業,如果通過審查,最高可以貸到1,000萬元,年利率約2~3%,5~7年內還款,目前已經有3家公司拿到貸款,還有3家公司在等待審查。 不過,這恐怕只是一個開始,台灣在智財領域過去荒廢多年,需要有制度的培養優質智慧財產權,資策會科法所創意智財中心陳益智主任觀察,像日本多年來推動智財商業評價書制度,就是要企業在向金融機構融資時,透過中立機構的評價書,呈現其自己手上的無形資產價值,強化金融機構的信賴。透過多種制度設計,長期協助中小企業培養優質的智慧財產。
在國外,像高通能靠專利授權,賺進大把鈔票;美中貿易戰,智財權保護更是核心議題。台灣如果還停在做代工、付授權金的時代,是相對危險的。工業局和工研院等單位,跨出了台灣在IP時代的第一步,但必須繼續前進,讓台灣創造出靠創新獲利的新產業。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