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產業的概況與發展 台灣船舶業發展悠久,為台灣重要傳統產業,涵蓋範圍包含商船、遊艇、漁船、公務船、新世代船舶與船用設備等。根據《工商時報》報導,台灣船舶產業可分為大型船廠、中小型船廠、遊艇廠及船舶零件廠共4類。大型造船公司僅有台灣國際船公司1家,該公司共有基隆以及高雄兩個廠區,主要建造貨櫃船、散裝貨船、艦艇及公務船;中型造船公司以建造海巡艦艇、公務船、工作船與鋼殼漁船為主;小型造船公司生產玻纖漁船、從事修船業務與建造高強度複合材料之小型巡邏艇;遊艇廠出口玻璃纖維遊艇、客製化中大型動力遊艇及高級訂製帆船;船舶零件廠包括生產直徑5公尺以下螺槳螺漿廠、甲板機械與遊艇五金配件與船舶資訊設備。根據中華徵信所公布的《2019年度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研究》顯示,在船舶製造相關產業中,共有5家企業名列其中(詳見表一),而其中台灣國際造船及東哥企業在台灣亦為股票上市公司,並且皆有40年以上的營運歷史。造船工程為具有高度技術性之綜合性重工業,設計方面涉及高度科技、行銷方面涉及龐大資金,在船用器材方面涉及各業之範圍更廣。整體而言,船舶產業的主要任務,除平時建造、修造商用船舶外,更為國防工業不可或缺之一環。根據台灣區造船公會同業公會資料,共有104家國內企業參與公會,而台灣遊艇工業同業公會方面則有65家業者加入。
《表一》船舶產業廠商一覽
資料來源:2019年度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研究
政策助攻與拓展外銷 台灣遊艇產業世界第六 我國船舶製造業產值於95年突破300億元新台幣,民國96年至97年的環球金融危機曾造成整體產業鏈大幅萎縮,航運業在全球金融危機前後的誤判導致出現貨物太少,貨船太多的情況,最終造就了整體狀態的低迷。金融危機過後,船舶業的產值大約在350億元上下,105年至106年航運市場的低迷再度造成了整體產值的下滑,該兩年皆呈負成長趨勢。所幸近兩年來,在政府積極推動國艦國造與風力發電政策之下,年增率再度由負轉正,遊艇外銷訂單的增量下,也造就了108年產值年增率達到25.2%,達到97年以來的新高(詳見圖一)。整體而言,在當前政府國艦國造及離岸風電政策的挹注、產業逐漸轉型為朝高附加價值與客製化產品發展、並積極拓展外銷市場下,船舶整體產業產值預計將能穩健成長。
《圖一》台灣船舶產業歷年生產產值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依據海外知名雜誌《Boat International Media》相關資料,依據訂單總長度進行排名,我國於世界主要遊艇製造國中排名第6,訂單總長度達1,852公尺 (詳見表二);產品結構方面,依照經濟部統計處「工廠產銷存動態調查」,仍以貨櫃船及其他船舶佔比最高達73%、遊艇達24%、漁船則佔3%(詳見圖二),顯見整體產業仍是以貨櫃船及其他船舶佔為主。
由於人們消費品種與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根據BBC專欄報導,當前全球由服務業驅動,並以知識經濟為基礎進行經濟擴張,於電子化的世界中,放緩了國際貨物貿易的增長速度,此一趨勢也對於船舶產業造成一定的衝擊與影響。持續推動有利政策、產業鏈的良好整合以及外銷市場的有效拓展,未來將是政府及相關企業在未來必須積極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