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徵信人員養成首部曲─訓練  
  2020/05/12
何雅勤
瀏覽人次:1664
關鍵字:徵信人員;訓練;企業經營;財務金融;實務
圖片來源:CRIF圖庫

  企業信用的分析與評估,仰賴徵信人員求真、求專的精神,以及敏銳的警覺性、觀察能力、慎密的分析與豐富經驗的配合。徵信人員可說是徵信事業的心臟。那麼一個良好的徵信人員該如何養成呢?

訓練、訓練再訓練

  徵信工作與企業經營有關,因此從業人員須具備財務金融、商學與管理、風險管理或工商管理等相關學識養成。但在產業競爭快速變化、資訊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裡,徵信工作經驗的累積,更能提高判斷的準確性,提升徵信報告的品質。一般無經驗者不僅難以勝任,從業人員也需要不斷地、廣泛地吸收新知,舉凡有關總體金融情勢、景氣變化、產業動態與結構,甚至是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都要有所涉獵。因此,良好的徵信人員養成無非「訓練、訓練再訓練」。

  初級徵信人員的訓練應以實務為主,如資料建檔,與受訪者溝通技巧及資料的驗證技巧,並著重實地見習;中、高級徵信人員的訓練則要以理論與實務並重,如徵信資料的判斷與分析,並著重特殊案例個案的探討,及徵信技術的研討。

參考自財政部〈徵信人員訓練計劃實施要點〉

常見的訓練種類

(一)依執行訓練之機構區分:

  1. 內部訓練:授信單位、徵信事業或企業內部的主管對部屬進行集合教育或個別輔導,像是輔導員制度、工作研討會議、舉辦機構內部演講,或提供相關人員資料與經費鼓勵個人自主研習。
  2. 外部訓練:讓從業人員參加國內、外院校進修及其他外部訓練機構的活動與課程。常見的訓練單位有,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經濟部專業人員訓練中心、台灣金融研訓院、銀行公會、生產力中心、企管顧問公司及專業徵信機構的輔助訓練,或選派優秀人員赴國外先進國家同業考察、研習相關業務。
(二)依實施訓練期間區分:
  1. 定期訓練:通常為初級徵信人員的訓練,由組織內專責單位編列年度訓練計劃,適度為員工建立一套完整的職業前程發展計劃,定期有系統地培育員工,增進其實務處理能力,提高人力資源的品質。
  2. 不定期訓練:主要是針對中、高級徵信人員的訓練,視業務需要隨時調訓或派赴訓練機構訓練,增益其對社會關係錯綜變化的因應能力,提升其經營理念層次。
(三)依訓練之目的區分:
  1. 儲備訓練:為儲備徵信專業人才所舉辦的訓練。企業預先訓練人才,一旦遭遇徵信人員出現空缺,能隨時遞補,不致使徵信工作中斷而影響授信業務。
  2. 職前訓練:針對尚未擔任正式徵信人員所施行的訓練。目的在於使其熟悉所處環境,工作目的、程序、方法等,幫助他順利展開工作。
  3. 在職訓練:將新進徵信人員交由有經驗的職員、專家或單位主管加以指導的一種教育訓練,能由主管親自擔任指導者最佳。對主管而言,這是與員工接觸、認識的最好機會,對員工、主管及公司三方都有益處。若主管無法分身,就交由資深人員指導,並適當提供指導津貼,使其能盡心做好訓練工作。
  4. 升等升職訓練:即儲備幹部培訓,訓練內容較著重在領導、管理能力。
常見的訓練方式

  對於企業而言,訓練是一種長期投資,必須先投入訓練成本,卻未必保證能達到訓練的理想目標。因此,如何因材施教,使訓練達到預期目的,提升徵信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與採取何種訓練方式息息相關。常見的訓練方式有以下幾類:

(一)研習
  徵信理論、信用風險控管概念、經濟與產業動態等知識性內容的傳授,常藉由專家學者講解給台下眾多受訓人員聆聽的方式進行訓練。或指定組織內部成員彙整特定主題的最新資訊做新知報告;或研讀有關書籍,定期做心得報告。此類知識需要系統化的學習,講師也應將細節詳實講解,以免使受訓人員養成錯誤認知或不良工作習慣後不易矯正。

(二)實習
  實地見習可以促進研習概念更深刻地瞭解。畢竟講師不可能毫無遺漏地說明到所有細節,透過實習就能彌補這些不足之處。通常由資深徵信人員帶領指導受訓人員實地作業,包括自受理案件開始擬定調查要點、實地調查訪問、洽取資料、仔細觀察面談要領、間接調查資料研判、整理、分析及運用,到整個徵信報告撰寫完成。實習過程應先建立目標,讓受訓者先了解目標、訓練內容及所花費的時間,如此可激勵受訓者按照進度竭盡所能去學習,在受訓完畢後,能獨立作業。

(三)個案研究
  訓練單位預先選擇一些較具代表性或特殊性的實際案例,由講師針對調查經過詳細說明,經由與會人員對個案狀況深入的研究分析,藉此訓練徵信人員的應變處理能力。最後再由講師對研討內容進行總評,達成受訓人員對問題處理有一致性的共同準則。

(四)演講
   演講是在較短的有限時間,進行特定主題的說明,有快速濃縮精華學習的效果。常針對徵信有關的專題、經濟及景氣變動、產業趨勢等聘請專家學者進行演講說明。

(五)研討會
  對於具有相當實務經驗及理論基礎的中、高級徵信人員,常藉由研討會方式針對特定主題(如徵信管理、審核程序、職務代理、問題分析處理、法令規章研討等)進行交流討論,同時強化本身技能、知識及作業態度,提升徵信作業績效。

(六)小組討論
  將徵信人員分成若干小組,針對徵信作業過程中發生的困難或無法突破的障礙,經由相互交換意見集思廣益,求得較佳的應對方法。組織可依實際需求定期或不定期舉行,期許作業人員能在徵信過程中處理方法更趨一致。

(七)閱讀相關書籍
  平時閱讀財經報章雜誌,掌握景氣變動、金融情勢及產業結構現況,是徵信人員不可或缺的基本功。熟悉產業動態可增強徵信人員對產業發展的敏銳度,以強化判斷能力。

其他參考資料

  另外,專業財經用書也是徵信人員熟悉產業財務結構的重要參考資料。如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所出版的《主要行業財務比例》、《主要行業財務結構資訊統計》;中華徵信所出版的《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台灣大型集團研究》、《台灣地區工商業財務總分析》等,都是徵信人員在判斷各行業資產、負債及股東權益與收入結構、支出分配等產業平均數值時的可靠依據。

  訓練方式有很多種,但培訓的目的無非在於提高工作能力及增進徵信技巧。任何領域能力的不足,都會影響徵信人員在其他領域能力的發揮。訓練時應該注意受訓人員學識、經歷的差異,安排多種訓練方式,兼顧理論與實務的培訓。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