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中華徵信所6月公布的「2019年度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研究」顯示,2018年5000大企業營收及獲利雖然同步創新高,但是成長則明顯趨緩。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打翻5000大企業成長一盤棋佈局,未來兩年到三年時間內重整供應鏈,勢將成為台灣產業最重要的議題。中華徵信所也呼籲台灣產業,千萬不要因為美中貿易戰情勢的短期出現緩和,而鬆懈供應鏈的調整的腳步,因為美國川普總統手上握有隨時發引貿易核彈的按鈕,倘若心存觀望延緩供應鏈佈局,將會付出昂貴代價。
中華徵信所指出,總體營運上,2018年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雖達37兆2,410億元,再度創下5000大企業營收歷史新高,不過僅小幅成長3.04%,低於2017年4%的成長;稅後純益總額雖也創下3兆654億元新高,但也僅成長3.48%,更遠低於2017年15.20%成長;如果沒有美中貿易戰的干擾,5000大企業的營收成長可能達到4.5%,由此透露出5000大企業成長動能在美中貿易戰中趨緩的隱憂。此外,前100大企業稅後純益1兆7,333億元,較2017年的1兆8,063億元,衰退4.04%,終止創歷史新高的記錄,占總體稅後純益比重也由60.98%下滑至56.55%,前500大企業稅後純益則為2兆5,016億元,僅微幅成長0.18%,占總體稅後純益比重下滑至81.61%;換言之,2018年超大型企業獲利受美中貿易戰的衝擊較大。這也顯示台灣供應鏈受到的衝擊,需要時間去重新佈局,陣痛期的長短,端視企業調整的決心強度而定。
TOP5000排名,目的在於比較大型企業經營良窳及對競爭力的檢驗;中華徵信所自民國六十年起從未間斷調查,並持續發行「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迄今已邁入第49年,是綜觀台灣總體經濟發展及企業競爭力消長的先行指標,深具公信力與參考價值。
而除了書籍的出版,亦有資料庫以供查詢,實體或線上的服務皆提供台灣地區製造/服務/金融/公營/外資等產業最新排名資訊,以及公民營企業混合排名、產業及行業別排名、經營績效八大指標排名、科學園區及加工出口區排名、聯屬公司排名…等項目;5000大企業總體經營的好壞,相對是台灣總體經濟的縮影,因而5000大企業的績效,絕對是台灣經濟的先行指標企業,故中華徵信所的5000大調查,讓企業能綜覽全局,可運用於財務分析、金融及企業授信審查、市場研究、企業投資、商務拓展等多方面,並可做為金融機構篩選優良企業之指標、進行融資決策、行銷參考等,是為決策千里、掌握先機的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