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職場舞弊分析報告  
  2025/05/27
謝國松
瀏覽人次:22
關鍵字:職場舞弊;心理動機;損失金額;舉報系統;獎勵機制;ESG;永續競爭
壹、前言


  職場舞弊(Occupational Fraud)是現代企業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職場舞弊泛指員工利用工作上職權之便,非法挪用或濫用組織資源以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根據國際舞弊查核師協會(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Fraud Examiner, ACFE)發布《2024年全球職場舞弊報告》(OCCUPATIONAL FRAUD 2024: A Report to the Nations)之分析,職場舞弊是全球最普遍且代價最高的財務犯罪之一,全球每年估計損失金額高達5兆美元,相當於全球營利事業整體營收的5%。以下針對職場舞弊之類型、發生之原因、潛伏期與估計損失之金額、預防與防範策略,以及未來發展趨勢,作揖簡要但完整的分析說明。

貳、職場舞弊的類型、損失金額與潛伏期

職場舞弊可分為三大類型:

  1. 資產盜用(Asset Misappropriation):最常見,占89%,但損失相對較小(中位數損失12萬美元)。例如:虛假報帳、現金竊取、付款竄改、薪資詐領等。
  2. 貪污(Corruption):發生率達48%,損失中位數達20萬美元。含收賄、回扣、利益衝突等不當交易。
  3. 財務報表舞弊(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最少見(僅5%),但最具破壞力,中位損失高達76.6萬美元。包含虛報收益、隱瞞債務、錯誤估值等。
    平均潛伏時間:中位數為12個月,但長期潛伏可長達5年以上,損失顯著攀升(例如5年以上損失中位數達87.5萬美元)。


參、舞弊的成因

根據ACFE經典「舞弊三角」理論,職場舞弊源於三大要素:

  • 壓力(Pressure):如財務困難、業績壓力、債務問題。
  • 機會(Opportunity):內部控制薄弱、缺乏監督、制度疏漏。
  •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認為「公司欠我」、「只是暫借」、「別人也這樣做」。


肆、舞弊發現方式與來源

常見偵測方式:

  • 舉報(Tips):43%為首要偵測來源,其中52%來自內部員工。
  • 內部稽核(Internal Audit):佔14%。
  • 管理審查(Management Review):佔13%。
  • 主動偵測手段(如監控、數據分析)可將損失與潛伏時間顯著降低。

偵測與損失關聯:
  • 熱線機制與電子舉報正逐漸取代傳統電話。
  • 主動控制如「突襲稽核」與「預測性資料分析」能降低損失達50%以上。


伍、有效的預防與偵測措施
預防措施:

  • 設置並推動反舞弊政策(Anti-Fraud Policy)。
  • 強化內部控制與職務輪調制度。
  • 建立員工舉報系統與獎勵機制。
  • 提供舞弊風險訓練(對一般員工與高階主管皆須定期實施)。
  • 定期進行舞弊風險評估與審查。

偵測手段:
  • 熱線系統與匿名舉報管道(Email/Web/Text)。
  • 自動化交易與資料異常監測(Data Analytics)。
  • 突襲審核與不定期帳務檢查。
  • 行為異常監控(例如財務困難、生活水準失衡、保密習性)。


陸、舞弊者特徵

針對舞弊者行為模式與心理動機分析,發現常見行為紅旗(不尋常訊號)歸納如下:

  • 突然炫富、拒絕休假、控制資訊、對查核反感、與供應商過度熟絡。
  • 過度忠誠宣示、拒絕輪調、強調工作不可被他人接手。

此外舞弊犯罪者經過統計分析後有如下特徵:
  • 職級越高,損失越大(高層中位損失45.9萬美元vs.一般員工6萬美元)。
  • 任職年資越長,舞弊越難察覺。
  • 多人共謀(collusion)導致損失提高4倍。
    例如歐洲某非營利組織(NGO)在2021發現一名具十年資歷的財務長,以高度「信任感」作為保護色,長期偽造報表並挪用慈善款項高達80萬歐元。其行為異常包括每年拒絕年假、文件拒交他人核對、經常加班掩蓋帳務。舞弊直到外部審計單位發現憑證與實際帳目不符才被曝光。


柒、財務報表舞弊

一、財務報表舞弊之意義
  財務報表舞弊係指的是「蓄意扭曲財務報告資訊,以誤導投資人、債權人、監理機關或內部管理階層」的行為,目的通常在於:

  • 美化財務狀況以吸引投資或取得融資。
  • 隱藏虧損、欺騙股東與董事會。
  • 符合績效目標、獲得獎金與升遷。
  • 避免債務違約、股價下跌、企業遭受接管。


二、發生的主要原因
主觀動機:

  • 績效壓力大(如季報獲利目標)。
  • 即將上市、併購或募資階段。
  • 高階主管連動獎酬制度。
  • 面臨經營危機或資金短缺。
機會因素:
  • 財務部門或總經理過度集中權力。
  • 內控失效或財報審核寬鬆。
  • 外部查核流於形式
合理化:
  • 只是短期粉飾,很快就會補回來
  • 大家都這樣做,這沒什麼特別
  • 大股東不懂,不會被現


三、常見的舞弊手法
  根據ACFE前述2024年全球職場舞弊報告,財務報表舞弊類型與舞弊手法規內如下:

  • 虛報收入:提早認列未交付商品之收入、虛構交易或關係人交易
  • 隱瞞費用/負債:將費用資本化、遞延、或乾脆不記帳
  • 操控資產估值:高估應收帳款、存貨、市價未調整、虛設資產
  • 時間差異操作:利用跨期手法移轉收入或費用(如關帳前塞單)
  • 此外財務報表不當揭露或故意遺漏資訊:隱藏關係人交易的資訊而不與揭露、保證或承諾資訊未予揭露,也是財務報表舞弊常見的手法。


四、財報舞弊的平均潛伏時間與損失金額
潛伏期:

  • 財務報表舞弊的平均潛伏時間為18個月,比一般職場舞弊長。
  • 因其常由高階主管策劃,且偽造文件與流程完備,較難發現。
損失金額:
  • 中位數損失:766,000美元。
  • 平均損失:6,045,000美元(最高類型的損失)。
  • 高於資產盜用(12萬)與貪污(20萬)數倍以上。


五、預防與防範策略
財務報表舞弊預防措施重點歸納如下:

  • 強化審計委員會的功能及監督權限。
  • 重視高階管理階層財報簽證責任。
  • 重視並定期檢視財報透明度與財務、非財務資訊的揭露。
  • 內部稽核直接向審計委員會與董事會報告。
  • 建立內部輪調制度。
  • 建立企業誠信與反舞弊的文化與價值觀。


六、預防與偵查方法與工具
對於財務報表舞弊,實務偵查方式歸納如下:
預防措施:

  • 設置並推動反舞弊政策(Anti-Fraud Policy)。
  • 強化內部控制與職務輪調制度。
  • 建立員工舉報系統與獎勵機制。
  • 提供舞弊風險訓練(對一般員工與高階主管皆須定期實施)。
  • 定期進行舞弊風險評估與審查。
偵測方法:
  • 建立熱線系統與匿名舉報管道(Email/Web/Text)。
  • 建立自動化交易與資料異常監測系統(Data Analytics System)。
  • 進行突襲查核與不定期帳務檢查。
  • 對員工行為異常(例如財務困難、生活水準失衡、過度保密習性)進行監控。
  • 聘任外部專家協助偵測。


七、舞弊處理流程與後續應對
發現財務報表舞弊後之處理步驟,建議如下:

  1. 立即啟動內部調查小組(含法務/內稽)。
  2. 封存相關帳冊與電子資料(防止銷毀)。
  3. 通報審計委員會與董事會。
  4. 與律師討論是否通報主管機關與送交司法機關進行偵辦。
  5. 人事處分與媒體應對方案同步規劃與執行。


捌、未來發展趨勢與建議

職場舞弊未來的發展趨勢歸納如下:

  • 疫情後遺症持續影響舞弊環境:報告指出53%案件與COVID-19相關。
  • 數位與加密貨幣風險增加:已有4%案件涉及虛擬資產。
  • 數據導向的舞弊偵測工具日漸成熟:AI與機器學習將成為舞弊防線之一。
  • 全球化舞弊模式多樣化:跨國舞弊、貪污與供應鏈舞弊將成重點監管領域。
  • 數位舞弊風險上升:如加密貨幣交易、虛擬資產挪用,2024年已有4%案件涉及此類舞弊。
  • 跨境舞弊與供應鏈透明化挑戰:特別在製造、醫療與科技業更需重視此類挑戰。
  • AI技術運用於舞弊偵測:
    1.預測性分析(Predictive Analytics)。
    2.自然語言處理篩檢通訊異常。
    3.機器學習辨識高風險交易模式。
  • 將反舞弊文化納入永續ESG治理指標,受到投資人與監理單位高度重視。

針對上述職場舞弊未來發展趨勢建議如下:
  • 發展整合式舞弊風險評估平台。
  • 投資跨部門舞弊預警與教育機制。
  • 定期進行壓力測試(Fraud Risk Stress Test)。


玖、結語

  如何建構企業韌性、財務透明及誠信正直的公司治理文化,永遠是對抗職場舞弊的最高策略與指導原則!職場舞弊雖無法完全根絕,但其風險是可量測、可管理、可預警的。組織應由上而下建構誠信文化,透過制度、科技與行為誘因形成循環的防禦網絡,其是否能夠落實的關鍵在於:

  • 落實舞弊防治的領導承諾(Tone at the Top)。
  • 建立高效回報與調查機制。
  • 持續監控與數據化洞察。
  • 將「誠信」作為永續競爭力的一環。

  真正成功的組織並不是沒有舞弊事件,而是能快速發現、有效應對、並從中汲取教訓以強化體質,持續不斷的精進與成長,實所至盼。


作者:謝國松博士-會計師;(台灣及大陸)評價分析師;(NACVA)證券分析師;中華民國稅務與專利代理人、仲裁人。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