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RIF IMAGES
壹、前言一、環境會計之意義
環境會計(Environmental accounting)係指為了達成下列目的所建立之會計原則、程序、方法及其形成之會計資訊系統(制度)(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 達成個體之永續發展。
- 維持與其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社群間的良好關係。
- 追求保護環境所採取行動的效率與效果。
因此環境會計資訊系統能夠為個體提供下列有用資訊:
- 辨認個體在其經常營運活動中,為保護環境所發生的成本。
- 辨認為保護環境所採取行動帶來的經濟利益(Economic benefits)。
- 提供衡量環境保護行動的成本效益數量化結果(財務數字或非財務性數字),最佳的可能方法(The best possible means),並支持將數量化衡量結果與外部溝通。
因環境成本資訊而受益之企業管理決策共計十四項。
二、環境管理會計之程序與原則(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ocedure and Principles)
近代環境會計的緣起與興盛,主要還是地球環境遭受大規模嚴重持續破壞,所帶來的人類生存危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在2001年聯合國「永續發展部(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即與「奧地利聯邦交通創新與科技部(Austrian Federal Ministry of Transpor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合作撰寫了「環境管理會計之程序與原則(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ocedure and Principles)」,此共計144頁的專書是特別為了聯合國「改善各國政府在推動環境管理會計角色專家工作小組(The Expert Working Group on Improv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而撰寫。本專書共分九大項,連同附錄共有十大部分:前言、何謂環境管理會計(EMA)、何謂環境成本、公司年度環境(保護)支出與收入、系統(制度)邊境-公司圍籬、更進一步-程序流程圖與成本會計、運用範例-環境(保護)績效指標、運用範例-環境(保護),計畫與投資之成本節省計算、展望、附錄。
三、2012環境經濟會計制度-中心架構(SEEA 2012)
2014年,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更集合了歐盟(European Union, EU)、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UN)、世界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TWB)等全世界五大組織,共同發布了「2012環境經濟會計制度-中心架構(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SEEA) 2012-Central Framework)」,SEEA 2012-中心架構除了兩個附錄、詞彙、參考書目、索引、表、圖、縮寫與代碼一覽表外,共分為六大部分:SEEA中心架構簡介、會計結構、實體流動帳戶、環境活動帳戶與其相關流動、資產帳戶、帳戶之整合與表達。
貳、環境會計的適當規模/範圍
環境會計事項彈性的工具,可適用於特定個體活動的不同規模運用(different scale of use)與涵蓋範圍(different scope of coverage)。
一、不同規模運用(different scale of use)
根據個體(公司)需求、利益、目標與可運用的資源,環境會計的運用規模可有不同,包括:個別程序或集體程序(例如生產線)、系統(例如照明、廢水、產品或產品線、設備(例如部門設備或同一地點的全部設備)、地區或地理區域(集體的部門或設備)、公司部門、整個公司或公司與關聯企業。因此特定的環境會計的議題與挑戰,將因為環境會計運用規模的不同而不同。
二、涵蓋範圍(different scope of coverage)
除了運用規模的問題外,上有涵蓋範圍的問題,例如:
- 環境會計的涵蓋範圍除了傳統的成本計算外,是否包含潛在的、隱藏的、未來的、或有的、形象的/公關的(image/relationship)成本。
- 環境會計的涵蓋範圍除了傳統的直接影響損益成本計算外,是否包含因為經營活動所引起但不易衡量的外部的、社會的成本。
參、環境會計成本分攤宇結轉之運用
一、環境會計成本項目
除了傳統的產品製造成本、勞務提供之成本、銷售、管理及研發成本(費玉)外,尚包含:
- 過去被隱藏的環境保護成本,例如法令遵循成本(碳盤查、碳認證等、汙水監測等)、前期(Upfront period)成本(場址選擇、廠址準備等)、前期(Upfront period)成本(場址選擇、廠址準備等)、志願性成本(社區關懷、監測、訓練等)。
- 過去被忽略的或有成本,例如未來法令遵循成本、財產損耗成本、補償成本、罰款/罰鍰成本等。
- 形象/公共關係成本,例如公司形象塑造成本、與顧客、投資者、供應商、公會、員工、社區、立法者等之間關係成本。
二、成本分攤與結轉之運用
過去的成本計算制度,係將環境成本視為「製造費用(Manufacturing overheads)」的項目,一旦發生後先分類為製造費用,在依照定的分攤基礎(Allocation basis),直接人工小時、直接人工成本、機器小時等,將製造費用分攤為在製品成本與製程本成本。製成品出售後結轉為銷貨成本,未出售者則與再製品成本及直接材料共同列為存貨成本。
以上所述過成本分攤與結轉的最大錯誤與盲點,係將環境保護成本認列及分類為製造成本,再分攤為產品/勞務成本,不論個別產品/勞務是否與環境保護/破壞有關。例如甲公司生產A、B、C三種不同產品,其中C產品每個月產生100公噸的廢水,每公噸的處理費用為新台幣1,500元。因此每個月廢水處理費為150,000元,並且應該作為產品/勞務的直接成本歸屬為成本,而不應該先分類為製造費用(間接成本),再透武斷選擇的分攤基礎分攤到A、B、C三種不同產品。相較於將廢水處理的廢水處理費用直接歸屬為C產品的成本,傳統成本計算制度將造成A、B、C三種不同產品的成本計算均產生錯誤,而倚賴產品成本資訊所措的各項決策,也勢必產生錯誤。
肆、環境會計資本預算之運用
在建置環境會計制度後,企業的資本支出預算,才能夠真正將環境會計資訊的優勢發揮出來,協助企業做出正確的資本支出決策,因為:
- 存貨與各損益計算正確
- 避免虛盈實虧,並將虛幻的盈餘以現金股利分配給股東
- 增加企業永續發展的能力與機會
- 適當評估資本支出所帶來的成本與創造的效益,做好「成本-效益分析評估(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伍、結論
ESG所帶來的變革與衝擊,是所有經濟個體(Economic entity)無法逃避或規避的,因此惟有逆流而上 頂風前行,勇於承擔ESG所帶來的挑戰與負擔(成本的增加),才能享受ESG的機會與經濟效益!在因應ESG所帶來的變革與衝擊的過程中,環境會計制度的規畫、設計、建置與實施,正是能否承擔ESG所帶來的挑戰與負擔(成本的增加)的關鍵與重中之重!展望未來,希望越來越的台灣企業了解環境會計制度的重要,能夠奮起擁抱環境(綠色)會計制度,身體力行了實施及運用它,市所至盼!
作者 謝國松博士:中華活計企業與無形資產評價暨防弊協會理事長、企業管理/商學雙博士、會計師(台灣/中國大陸)、評價分析師(NACVA)、證券分析師(ROC)、稅法與專利代理人、仲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