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RIF圖庫
近年來AI的應用蓬勃發展,越來越多領域都開始嘗試導入相關技術。像是最近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推出,更是掀起全球一陣熱烈的關注討論,為AI後續的發展帶來無限憧憬和想像。
然而另一方面,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引起部分人士擔憂。在科幻電影中,就常出現AI凌駕於人類的可怕情節。在當前現實生活中,AI的應用也有許多造成意外的可能性,如聊天機器人可能會出現歧視言論、自駕車可能會出現車禍等。此外,若將重大決策交給AI,一旦出現問題,後續的究責也相當難以處理。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近期就公開指出,未來文明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是AI,並呼籲應該要有相關管制規範。可以想見,在AI崛起的同時,其所衍伸的倫理和風險議題也會愈加重要。
AI倫理的議題,常見概念包含:AI應要公平、可靠安全、隱私保障、多元包容、透明責任等,近年來已經在國外有相關的討論,歐美等國近期更是準備著手將相關概念落實法制化,例如:歐盟在2021年,就提出「人工智慧規則草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美國也在2022年,提出人工智慧權利法案(AI Bill of Rights)。另一方面,台灣也逐步跟上歐美國家的腳步,諸如:科技部於2019年提出了「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許多與AI發展相關的法規草案也已在立法程序中,這也代表著有關人士已經著手面對未來AI可能帶來的挑戰。
CRIF中華徵信所曾於2022年時,針對了超過50家以上的AI相關領域之新創業者,就AI倫理與執行之議題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發現,由於台灣尚未建立明確的法規政策,因此當前業者在AI的規範管制上,多屬於內部自律為主,但已經有超過八成以上的業者都對於公平、安全及確保隱私等AI倫理之基本概念表示認同,這也顯示在法制雖尚未完善的環境下,業者皆已具備了相關倫理議題的基本共識。
此外,目前約有四成的業者已自行制定AI相關的管理政策或風險評估機制,可見現行已有部分業者在法律尚未介入與規範之前,便以落實相關管理責任,但要將倫理概念完全落實轉換於企業組織的具體實踐上,則還有一段成長的空間。
業者AI倫理落實情況彙整
資料來源:CRIF中華徵信所自行整理
隨著AI技術的進步和普及,在相關制度的建立上,台灣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才能盡可能避免負面風險,並更好的與國際接軌。此外,AI的應用領域相當廣泛,抽象倫理概念如何具體落實到不同場景之中,可能在業者之間有不小的差異,如何在制度設計上能兼顧不同型態之業者,也是一個挑戰。在未來,相關議題的發展,需要產官學界共同努力合作,然而無論如何,AI倫理未來會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值得後續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