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俄羅斯助攻便宜原料 中國無限擴張大傾銷 全球石化業關廠潮來襲  
  2025/07/08
林苑卿
瀏覽人次:5
關鍵字:俄羅斯;石化業;台塑;石油價格;中國;低價

  台灣石化業發展自1960年至今,已逾一甲子,曾經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如今卻深陷於前所未見的漫長寒冬。

  國內塑化業龍頭—台塑企業在2024年出現成立70年來首度虧損,台塑化、台化、南亞EPS(每股稅後純益)也低於1元。而台塑集團的營運困境,反映的正是全球石化業在中國低價傾銷下的難題。

▍現況-台塑史上首見虧損 全球減產成趨勢

  台塑在2025年的致股東報告書中指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石化產品消費國,2024年因經濟成長放緩,終端消費需求減弱,加上藉由大規模投資及補貼政策,推動中國產能快速提升,導致各類石化產品惡性競爭;中國利用低廉的原油及煤炭等原料與能源成本優勢,低價出口傾銷,減緩內需不足的壓力,並且已衝擊全球石化市場,致使石化業遭遇前所未見的景氣低迷。台塑更直指,部分歐亞同業在面臨激烈競爭及能源轉型困境下,因無法在售價反映成本增加,獲利能力持續惡化,只能被迫關廠或縮減規模,甚至逐漸退出市場。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統計資料,2024年台灣塑化業出口總額約為379億美元,較2021年衰退達28.9%。影響所及,據了解,台塑化三座輕油裂解廠總產能近300萬公噸,目前一座逾70萬公噸廠,處於「等待支援」的狀態,等於是變相減產。中油也只剩下新三輕加上舊四輕,兩座輕油裂解廠在運作;其中,舊四輕開工率低,產能約35萬噸,兩座廠總產能約107萬噸。

  本刊整理國內上市櫃塑化業資訊,發現2024年不是出現虧損,就是已經開始減產。一位塑化業大老接到本刊詢問,擺擺手無奈地說:「沒什麼好說的,就是想辦法勒緊褲帶撐下去。」隸屬長春集團的大連化工董事長林顯東接受《財訊》專訪時也直言,全球石化產業由於多種負面因素交互作用引發完美風暴,他甚至悲觀地認為,「最終只有中國會撐下來,變成世界第一強。」

  其實這一次的產業逆風,不僅只是台灣受影響,全球塑化大廠也無一倖免。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宣布於2025年前關閉位於法國諾曼第 Gravenchon的大型石化設施,預計裁員677人;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沙烏地阿美(Saudi Aramco)合資的PRefChem,自2024年初起停止其石化裂解裝置的運作。

▍威脅-俄羅斯低價供料 中國低價傾銷

  沙烏地阿拉伯基礎工業公司(SABIC)計畫永久關閉其位於荷蘭的石化裂解裝置,並將部分設施改造為使用成本較低的乙烷原料;陶氏化學(Dow Chemical)於2024年10月宣布關閉其位於阿根廷聖菲省San Lorenzo的石化工廠;位於蘇格蘭的Grangemouth煉油廠,也將於2025年6月停止原油加工,轉型為燃料進口和分銷終端。

  明明中國自己也是原油進口國,為什麼可以做出比別人更便宜的塑化產品?這一場完美風暴究竟如何形成?主要有3大原因。第1,中國掌握低價石油與天然氣。對於化工業而言,最重要的兩項成本:就是原料(石油)與能源(天然氣);而中國能取得便宜原料的關鍵,就是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造成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開始對俄羅斯展開經濟制裁。

  俄烏戰爭開打後,俄羅斯為急於換取資金,將石油與天然氣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中國、印度。去年底前,中國國家管網集團與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共同建置的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正式完工通氣;中國國家管網集團宣布,未來每年將可滿足中國1.3億戶城市家庭一年的用氣需求。該管道也是目前全球輸氣量最大、距離最長,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通道。

  「中國現在從西伯利亞力量管道至中國境內的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每一年大概輸氣達2800萬~2900萬公噸;超過台灣一年進口的天然氣約2200萬噸。」一位熟知內情的人士透露。

▍窘境-中國瘋狂擴產 取得多項全球第一

  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價格超低!業者透露,俄烏戰爭爆發時,布蘭特原油每桶價格約70~80美元;但是當時俄羅斯急需用錢,因此賣給中國和印度的價格每桶只有30多美元,幾乎是砍半的價位。原料便宜,下游產品當然有競爭力。根據2025年德富塑料網市調報告,中國市場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拉絲料價格約為每公噸910美元,而東南亞市場相對應產品價格為970美元;2024年12月,中國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市場價格約為每公噸1190美元,相較於韓國和台灣市場價格約每公噸1356美元,極具競爭優勢。動輒超過6%以上的價差,對於微利的大宗塑化業來說,已經是天差地遠。

  其次,中國石化產品多項拿下全球第一。2015年中國政府在「十三五」規畫中,提出推動「煉化一體」政策,鼓勵建設大型、現代化的聯合煉化基地,推動煉油與乙烯、芳烴等聯產,是中國石化產業從「煉油為主」,轉向「高端化工原料自主供應」的重要轉型。

  如今在便宜原料的加持下,多項下游產品市占率更已位居全球第一。過去中國石化原料仰賴進口,每年光聚乙烯(PE)進口數量就高達1400萬公噸,現在正積極透過自給自足實現進口替代;長年出口高度集中於中國的台廠,當然首當其衝。

  不僅如此,2020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將爭取於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並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石化業者因此趕在2030年前拚命擴產,搶市占,先以大量產能在市場圈地,以因應2030年後的減碳壓力。「外界覺得不合理,但中國擴廠目前還不會停,」隸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直言。

  觀察五大泛用塑化品的行情也能發現,2014年美國首度成功開採頁岩油,曾導致全球石油價格崩跌;時隔十多年後,如今五大泛用樹脂價格已回落至當年的低點。何耀仁預期,2030年後全球石化業恐怕就會掀起一波倒閉潮。「以往石化業景氣循環十分明顯,約7年一個循環;但是,現今石化業已不再是週期性的改變,而是結構性的改變,因此預期這次景氣走下坡的時間會延長。」

▍兩難-轉型勢在必行 不轉型坐以待斃

  除了上述產業供需結構的改變,石化業者更面臨來自全球減碳趨勢的壓力。地方政府無不視石化廠為排碳大戶,環保條件加嚴,中央又開始徵收碳費。石化公會理事長曹明直言,現在石化業環境非常嚴峻,接下來開始會有一波比較激烈的淘汰賽,「你如果成本沒有降低,當市場萎縮時,只有關廠一條路;而且,可能撐不到歐盟兩年後要徵碳稅,應該就會倒一波。」

  值得觀察的是,全球政經局勢丕變,可能讓台灣石化業出現轉機嗎?今年5月,新台幣急升,將有利於台廠降低從國外進口上游石化原料的成本。其次,台美加強能源合作,這對天然氣供應的價量會更有保障,不過用船運輸的成本仍然偏高;有業者建議直接拉天然氣管線到台灣,藉以降低成本,惟天然氣管道工程曠日廢時,興建成本偏高,也是難題。因此目前業者只能各憑本事,如台苯正積極轉型為能源公司,台聚則是往上游整合,西進古雷投資上游原料,透過取得低價原料提高產品競爭力。

  長期參與石化產業政策規畫的成大化工系名譽教授陳志勇,亦是經濟部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小組委員,他提出「低碳材料循環經濟、生質石油腦進料,可以是未來台灣石化產業的轉型出路。」或許也是解方之一。只能說,台灣石化業者如今正陷入轉型恐無法兼顧成本競爭力;不轉,就是坐以待斃的困境。這一場淘汰賽,不僅是個別廠商的生存考驗,也將是整體石化產業的關鍵戰局。


作者:林苑卿(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