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恐慌情緒主導市場 這次要撿還是要閃?兩套劇本推演台股下一步  
  2025/04/29
尚清林
瀏覽人次:5
關鍵字:恐慌情緒;川普;對等關稅;股市;重挫;台股;日圓;V形反轉

  4月3日凌晨美國總統川普公布「對等關稅」,全球股市應聲大跌;短短兩日,美股蒸發5兆美元市值,跌幅已超過2020年疫情期間的紀錄。道瓊自高點以來跌幅也超過10%,40000點大關宣告失守。

  至於與台股有高度關聯性的那斯達克指數,自2024年12月16日的20204高點,跌至15587點,跌幅達22%,已正式步入熊市。科技7雄蘋果、輝達及特斯拉等,都成為股市重災區。

  代表投資人情緒的VIX恐慌指數飆漲143%,快速衝上52.16點,來到疫情時的高峰,意味著面對關稅等不確定因素下,當前投資氛圍陷入集體恐懼中。在此情況下,台股該如何因應呢?

▍短線 無差別式崩盤 先看恐慌指數

  僑光科技大學教授鄭廳宜分析,資本市場總是在不確定事件到來時,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在基本面,而是在心理情緒」。

  鄭廳宜說,近10年來由於資訊的無時差,對於事件解讀更容易形成「暴漲暴跌」的反應。去年8月5日的「日圓匯率」衝擊,向來長期走貶的日圓,無預警的出現反轉,導致日股大跌4000餘點,跌幅達12.4%,創下日股史上單日最大跌幅,進而連帶全球股市大地震。當日台股一度崩盤1807點,出現史上最大跌點,就連關聯性較低的台積電都出現跌停板。

  很顯然,跌勢的初期是「無差別」式的崩盤;同樣的,川普這一次的對等關稅措施亦是如此。但當前市場與早年相比,若衝擊事件只是單純個體因素,一旦消化完畢,就會立刻V形反轉,進入下一個多頭循環,就像日圓匯率事件一樣。這反而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崩盤時都是撿便宜的時機點。

  鄭廳宜分析,對等關稅的衝擊並非是整個經濟體出現問題,而是人為因素,股市不見得需要花很長時間進行調整。假若很快就落幕,也可能出現V形反轉。但若演變為長期抗戰,就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發酵,隨著國際情況局部明朗化後,各產業的受災情況會浮現出來,這時候才會開始真正對於基本體質進行下一階段的考驗。

▍趨勢 技術指標下修 進入大調整期

  從全球股市崩盤的角度來看,全球市場資金不可避免的進入「避險模式」。面對接下來極為不確定性的川普政策,驅使資金流向黃金、美國國債等傳統避險資產。這一點從這幾天美元指數的走弱,債市利率走弱,及黃金價格再攀新高可以看出端倪,也進一步印證全球股市恐進入一段結構調整期。

  國泰證期研究部分析,從亞股表現觀察.日、韓及中國股市的跌幅遠不及美股,倒是越南跌幅較為嚴重超過6%,創下近年來最大跌幅。由於台股產業面貌與韓股相似,出口產值以電子產品為主,在關稅過後,是否因美國需求減少而受間接影響,為主要考量之一。若美元持續走貶,造成亞洲貨幣的轉強,更不利於出口,就可能進一步對產業造成衝擊。

  元大投顧報告也預測,對等關稅對全球經濟GDP(國內生產毛額)將帶來0.56個百分點的影響,對台灣而言,初步推估至少影響台灣經濟成長率將下修1個百分點,台灣GDP保3恐怕不易。各券商機構普遍認為,由於去年台股由17908點反彈,全年漲幅27%。若這次關稅衝擊快速修正,將吞食去年漲幅,短線上的滿足點,指數將往17908點靠攏。若按照本益比角度,以平均16倍本益比推估,指數約在18000點。如果情勢趨於嚴重,本益比往歷史低檔區12倍,指數見13520點,退回到2023年時的水位。

  千點大修正已經是在所難免,市場關心的是,這一波對等關稅的衝擊是短期的修正,還是長期走空的開始?按照近期各券商的情境分析觀察,假若情況較為樂觀,對等關稅仍在可控範圍,經過一輪的談判過後,恢復到原市場預期的10%,指數就可能出現V形反轉。

▍模擬 兩情境分析 抓住下波起漲點

  這一情境就像是2020年的疫情階段,事件來得突然,瞬間造成經濟停擺,以及封鎖措施動作,讓全球人心惶惶。但由於事件並未造成全球經濟太大的衝擊,仍屬於可控的單一事件。美股在短短1個月內暴跌34%之後,就迎來大反彈,甚至在降息等救市行動下,全球股市再度迎來新一輪的大多頭行情。

  假若這一次與疫情階段情境相同,接下來各國與川普政府交涉動作將成為關鍵,是否再度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激勵股市,將是觀察的重點。

  但各券商報告較為擔憂的是,受到關稅衝擊,進而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提升,影響到美國消費需求的減弱,讓以出口為主的亞洲各國大幅修正GDP,出現負循環的狀況,最終拖垮全球經濟。

  若真的走到這一步,就可能出現2008年金融海嘯的修正情境,因美國過度使用信貸,導致雷曼兄弟的破產,出現次貸危機,造成失業率攀升,導致全球經濟出現衰退情況。這也使得當時美股大幅修正49%,調整期長達30個月,後來還間接出現歐債危機,直到2012年後才逐漸步入牛市。

  在大跌過後,到底哪一個產業因關稅衝擊最為嚴重,哪些產業成為資金的避風港,則是多數人關切的焦點。永豐金投顧報告分析,關稅課徵壓力超乎預期,若以台股企業獲利成長率從原本預估的15%降至8.9%,指數修正是在所難免。

  從各產業衝擊情況觀察,由於台灣出口產值最大比重仍為伺服器、消費電子零組件為主,按組裝廠的成本加價模式,關稅原則上為終端客戶負擔,若代工廠部分替客戶負擔10%關稅,對獲利衝擊就較為不顯著。但這次市場所擔憂的是,關稅造成廠商轉嫁終端消費者,將影響消費終端需求減少,才是後續對電子供應鏈最大的獲利壓力來源。這一點從近期蘋果股價一路崩盤,看到隱憂。

▍操作 避開衝擊區 留意內需高息股

  另一直接受衝擊的產業為網通族群。過往網通廠出口到美國的設備都在台灣、越南、菲律賓生產,原本的關稅都是0%,若以全面課徵計算,即使是廠商部分負擔20%,拉高的成本也十分沉重。目前半導體因無直接課稅壓力,也使得IC設計產業沒有太大的壓力,但較為注意的是需擔心消費電子需求是否轉弱,衝擊營收成長。

  在傳產業部分,台灣成衣、製鞋聚落以東南亞為主,過往並無關稅問題,但這一次越南、泰國都躲不過對等關稅衝擊,對成衣、製鞋代工廠帶來直接衝擊。目前耐吉、lululemon等品牌商股價一路崩跌,似乎成為此次關稅的重災區。

  法人建議,在操作上,在風控前提下,投資人應大幅提高現金部位,或轉入以內需為主的高殖利率產業如保全、電信業等,以避開這次的關稅風暴。


作者:尚清林(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