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驗收2024年成績單 中國狂打低價戰 哪些贏家逆勢突圍?  
  2025/01/21
郭庭昱
瀏覽人次:174
關鍵字:中國;低價戰;低價傾銷;地緣政治;川普;比亞迪;電動車;鋼鐵;寶鋼
資料來源:https://maritimefairtrade.org

  經濟戰在地緣政治上的角色日漸重要,龍頭企業的競爭力及獲利將會左右原生國家的經濟、就業、股市。將在2025年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的川普,選後密集會見頂級企業家,與他們共進晚餐,並在記者會上說了一段有意思的話,「第一屆任期,每個人都在反對我;而這個任期,每個人都想成為我的朋友。」

  川普勝選後,Meta執行長祖克柏最早表態,搶先捐款並拜訪海湖莊園,科技大咖們紛紛排隊進場,谷歌母公司Alphabet執行長皮查伊、蘋果執行長庫克、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還有醫藥產業的輝瑞、禮來的執行長;最近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更是喊出要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結果川普當場加碼到2000億美元,炒熱現場氣氛,企業領袖們主動與川普互動,雙方有來有往,凝聚企業和政府的共識,預料企業在地緣政治的角色將更加凸顯。

▍地緣政治 企業角色更凸顯

  川普的第二任,課徵外國關稅和加強美國投資,就好像棒子和胡蘿蔔,除了要壓抑中國傾銷,還要帶旺美國及盟友實力。

  2024年的全球企業環境,受到中國傾銷的嚴重衝擊,而中國以產品帶動零組件的模式,在電動車、手機兩大產品最為明顯,中國以「全國大公司」的作法,將資源挹注產業,產品先在國內做大,再向國外傾銷,受害企業大量浮現,獲利雪崩下滑;相對的,也有少數企業優勢浮現。

  如果以中國傾銷企業為中心,天平兩端的輸家和贏家,到底有什麼差別?明顯的,輸家是產品被中國追上,他們當下如何自救?更令人好奇的是,贏家到底做對了什麼?

  中企在電動車市場造成慘烈的殺戮,以比亞迪為代表,其主力產品純電動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在中國的市占率高達五成,成為銷量龍頭。比亞迪以低價見長(平均低於15000美元、秦Plus更低至7000美元),面對歐美祭出關稅,已將建廠地分散到泰國、匈牙利、巴西、土耳其,都是外交友好國家,原先瞄準美國的墨西哥建廠已暫緩選址計畫。

  在巴西和東南亞市場的帶動下,比亞迪2024年前三季的海外銷量達到30萬輛,成長約2倍。比亞迪2024年前三季營收達5022億元人民幣,年增18.9%;淨利潤252億元人民幣,年增18%;研發支出更是年增33.6%,可見發展新技術的動能強大。

▍比亞迪攻城略地 福斯重挫

  比亞迪攻城略地,掀起產業巨變。日本的本田和日產正在談合併,全球銷量第二大的德國福斯要裁員縮編,福斯2024年第三季的營業利益年衰退42%,營益率降至3.6%,是4年來最低;且中國產能利用率降到六成以下,削減成本是當務之急。

  根據2023年各家歐洲車廠年報,福斯的勞工成本占營收15.4%,高於保時捷的12.7%、賓士的10.9%、BMW的9.5%。德國汽車業勞工成本是全球最高,路透社報導,2023年平均時薪62歐元(較10年前增加三成),美國44歐元,日本24歐元(10年前為26歐元),東歐的波蘭僅為15歐元。2024年12月21日,福斯宣布與工會達成協議,將在2030年前裁員約35000人,每年約節省40億歐元(約台幣1360億元),工會同意結束罷工。

  福斯削減德國高成本勞工,轉向在中國增加投資,獲得當地新技術,以及便宜的零件,以縮短產品開發時間,並降低成本。就短期來看,也許有助於成本降低;但就中國補貼自家產業的大戰略,長期福斯不見得有利,加上美、歐逐漸以關稅應對中國傾銷,福斯此舉變數重重。

  從股市表現來看,福斯2024年股價下跌24%,股息殖利率高達9.9%,除了股價下跌,還因為公司秉持高配息政策,以吸引機構投資者,本益比僅不到4倍,目前是德國DAX指數第10大市值股票。

  全球銷量龍頭的豐田,幾年來都沒有跟著押寶純電動車,而是固守油電混合車以及長期發展氫氣車,在2024年11月公布的2025財年第二季財報,油電車占銷量達四成以上,遠高於2023年同期的三成。然而,營業利益年衰退達20%,受到美國成本高漲、日本銷售下滑,以及中國殺價影響,也因此下調2025財年的產量目標1%。

▍豐田未盲從 穩住經營腳步

  從豐田的策略,幾年前並未跟風大力投資純電動車,才能避開中國車廠的殺戮,雖然如此,本業獲利衰退幅度高於市場預期,豐田2024年以來股價小跌4.4%,落後日經225指數上漲15.6%,目前本益比為8.3倍,依然是汽車行業的優等生。

  中國以低價電動車見長,能夠避開殺價戰的車廠,只有豐田和法拉利。法拉利瞄準頂級市場,每輛車平均單價超過台幣千萬元,天生對殺價免疫。2024年股價上漲27%,本益比高達52倍,淨利潤率達22.5%。

  近年在全球瘋狂投資電動車時,豐田反對全部投入電動車,並堅持油電車,集團會長豐田章男因為這個策略,被業界嘲笑和冷落多年,如今衝擊最小。豐田章男認為:電動車最多只能占全球銷量的三成,其餘七成由混合動力、氫燃料及燃油車分食。如果他的預測是趨勢,豐田的車種分配,在消費地建廠,以及發展氫氣車的策略,在未來的競爭環境下,占據最有利的地位。

▍鋼鐵石化陷紅海 衝擊台廠

  再看鋼鐵業,中國的寶鋼雖然維持營收平穩,但是利潤率節節下滑,最近期的營益率1.12%,已是近七季最低,股價2024年以來上漲14%,主要是中國9月底政策利多拉抬。反觀我國的中鋼,2024年第三季營益率已是負1.43%,股價2024年以來大跌26%,加上肩負政策使命,例如投資興達海基慘賠60餘億元,要大刀闊斧改革需要很大的決心。

  行業中表現最好的,當屬德國的萊茵金屬,為戰車、裝甲車、自走炮的軍工企業,受惠於俄烏、以哈戰爭,業績大好,2024年以來股價上漲逾倍,再次證明,在紅海殺價之下,企業一定要擁有自己的利基,才能站穩。

  石化業也一樣,台塑集團受到中國殺價衝擊,獲利大衰退,過去四季的EPS(每股稅後純益)為負0.69元,2024年股價大跌54%;中國的中石化獲利也是衰退,但是股價有國家護盤,2024年以來上漲14%。行業中表現相對好的,應該是日本的信越化學,創業至今99年,從石化產品一路轉型到半導體材料,營益率都能維持在三成以上,股價在2024年隨著日本半導體股下跌,跌幅10.4%相對輕微,也是早期轉型的功勞。

  最後來看造船業,中國製造在船舶、港口起重機都有很高的市占率,為了國際競爭,2024年9月中國船舶宣布合併集團子公司中國重工,成交額達1151億元人民幣。中國船舶目前市值約222億美元,2024年股價上漲20%,相對強勢。由於船舶業也有軍工色彩,各國均相當重視,日本老牌的三菱重工,從事船舶、飛機、工業機械,被視為軍工代表股,2024年股價大漲172%。

  反過來看我國的台船,只是一家小公司,過去四季還在賠錢,規模不夠無法國際化,商業模式停留在國家補助以及國艦國造安全性的角色,無法與國際競爭。

  展望2025年川普上台之後,除了地緣政治的競爭,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之下,大型企業成為國力的指標將是大趨勢,關注各產業國際級企業的消長,將為趨勢指引明燈。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