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傳音、小米版圖大增 撼動三星霸業 台廠手機供應鏈夾縫中求生存  
  2024/10/22
林宏達
瀏覽人次:90
關鍵字:三星;中國手機;台廠供應鏈;傳音;小米;AI手機;低階手機
資料來源:CRIF中華徵信所徵信資料

  今年,當中國手機業者交出大幅成長成績單時,全球手機龍頭韓國三星卻面臨巨大的壓力;中國手機產業「內捲」的壓力,正在席捲世界。

  去年,全球手機歷經5年來銷售量最差的一年,以2023年第二季為例,這一季只賣出2億6800萬支;今年第二季,全球手機市場終於復甦,這一季全球賣出2億8500萬支手機,但三星的財報卻透露悲觀的訊息。

▍新數據-中國手機成長 10年最佳成績

  三星手機部門的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手機部門營收較上一季大減19%,雖較去年同期上升8%,但三星手機部門營業利益竟較去年同期大減36%,獲利完全沒有因市場復甦而走高。

  「由於季節性因素,手機需求不振,特別是高階手機受到的影響最大。」三星在財報中解釋,「我們預期高階手機會重回成長,但平價產品成長會放緩。」三星寄望摺疊式手機、AI手機等新產品,刺激手機事業重返成長軌道。

  反觀,中國手機品牌今年上半年則經歷大成長,交出「10年最佳成績單」。傳音控股今年上半年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38%,反映本業經營能力的營業利益也成長38%,第二季毛利率達到21.5%。過去5年,傳音營收年年成長,2020年時只有378億元人民幣的規模,5年內增加了1.6倍。根據IDC統計,傳音去年已是全球出貨量第五大的手機商,市占率為9.5%。

  另一個贏家是小米。今年第二季,小米手機的全球市占率達到14.6%,是5年來的高峰,穩坐全球手機第3名的位置;不僅較去年12.8%的市占率大幅躍升,與第2名蘋果的市占率差距,更縮小到只有1個百分點。

  中國手機品牌能在不景氣中創造出大成長,「高規低價」是制勝關鍵。以傳音為例,這家公司2006年成立,就瞄準非洲市場,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傳音的市占率高達四成。傳音走低價路線,旗下的itel品牌力推的A50手機,搭配3個鏡頭,拍照解析度達800萬畫素,搭配64GB記憶體和6.6吋觸控螢幕,售價約2千元台幣。這款手機用的是紫光展銳的晶片,透過這支手機,中國製的電池、觸控模組,全都有了出海口。

▍新市場-傳音性價比高 席捲非洲市占

  小米也以高規低價策略席捲市場,近期讓小米市占率快速提升的功臣,是Redmi Note 13為代表的5G手機。這款手機拍出的照片可達1億畫素的高解析度,搭配AMOLED螢幕和128GB的記憶體,在台灣卻只賣5400多元台幣。

  Counterpoint研究總監巴特克(Tarun Pathak)分析:「我們看到高解析度相機、5G等功能擴散到更低的價格區間,這將進一步擴大需求。」誰能先把原本昂貴的新技術以低價賣到全世界,誰就能搶占商機。

  因此,這一場手機價格戰也早已燒到摺疊手機、AI手機。例如,今年聯想旗下的摩托羅拉推出的摺疊手機,價格落在4000~5700元人民幣,約折合18000~25000元台幣,與大廠動輒4、5萬元台幣的價格相比,價格十分具有競爭力。Trendforce預估,今年摩托羅拉摺疊機出貨量可達100萬支,市占率將達6%。

  同時,中國手機廠Nubia在日本首發摺疊手機,訂價也只有599美元,約19000元台幣;由於搭配中國製的摺疊螢幕和零組件,價格只有三星產品的一半左右。此外,小米、OPPO等都推出自己的摺疊手機品牌,就連傳音也推出摺疊手機,在印度售價從18000~21000元台幣不等,摺疊機的價格大戰早已開打。

  中國手機廠同樣也在AI手機領域掀起戰火。例如,OPPO今年6月在台灣發表的新機,搭載聯發科晶片,同樣可以做到將手機的會議錄音直接做成摘要,或是為文章做摘要。這是三星刺激高價手機銷售的功能,但OPPO類似功能的AI手機,卻只要原本1/3的價格就能買到。

▍新戰局-中國技術崛起 三星備受壓抑

  這波大戰三星首當其衝。三星2019年關閉中國惠州廠,將低階手機製造交給中國華勤、聞泰等公司代工;過去,三星靠掌握顯示技術、記憶體等關鍵零組件,讓對手在成本上難以挑戰三星。如今,中國在顯示器、記憶體技術逐漸追上韓國之後,整個中國就像是一個大的三星,有能力從零組件到品牌服務都自己完成;三星手機要如何因應中國的挑戰,將成為巨大的難題。

  其實,這也是台灣半導體產業必須思考的問題。當中國靠掌握終端品牌和服務,再賣到全世界,就等於為旗下的面板、記憶體和其他半導體創造了巨大的出海口,靠掌握產品規格把成熟製程晶片賣到全世界。雖然中國半導體產業在尖端技術上還追不上台灣,但品牌廠透過整體策略,讓消費者願意選用低價產品,中國手機就可能成為中國科技產業突圍的選項之一。終端市場生態的變化,將會牽動整個戰局,中國手機是否能撼動三星的手機霸業,將是第一個觀察指標。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