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台灣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來了!決戰 AI超算力  
  2024/09/10
楊喻斐
瀏覽人次:219
關鍵字:AI;超算力;台灣杉二號;超級電腦;輝達;GB200;Taipei.1;綠電
資料來源:CRIF IMAGES

  家裡餐桌上香嫩多汁的滷肉,竟然和AI超級電腦的算力有關,想不到吧?過去,傳統畜農業須將小豬飼養3個月後,才能找出最優秀的豬隻品種,再進行繁殖;但挾著台灣杉二號超級電腦的算力,可以更快速分析比對基因定序等資訊,現在只要花7天,就可以從小豬身上了解未來的生長方向,從中找到好吃的豬肉。

  AI時代全面入侵人們的生活,扮演重要運算能力的AI超級電腦角色日益重要。飛機能夠在大氣層平穩飛行,是因為有了超級電腦針對氣流、氣壓等的精密計算,才得以設計出飛機的造形、飛行的路線。不僅如此,中央氣象署也因為有了超級電腦的支援,區域解析從3公里縮小到1公里,預測範圍更加精準。

▍AI全面入侵生活–提升算力即強化國力 各國總動員

  過去,超級電腦的建置以各國政府為投資主力,主要鎖定氣象能源、國防軍事、航太空業、基礎科學研究等應用,現在已擴散到智慧工廠、生技醫療、金融交易、商業服務等領域。其中,美國穩居超級電腦大國,歐盟緊追在後。如今,隨著超級電腦算力的大躍進,不僅各國政府持續積極布建,全球科技巨擘及雲端服務供應商,近年更是大力建置全新的超級電腦,引爆新一波的科技升級賽。

  AI新時代,算力成為基礎國力,算力也成為企業必備的競爭力,從國家到企業都不能沒有它。可以說,未來將是一個「得算力者,得天下」的時代。

  近年來,超級電腦運算速度突飛猛進,正是促成這一波AI算力革命的主要推動力。超級電腦的運算單位為「每秒浮點運算次數」(FLOPS),1961年,第一台以每秒百萬次浮點運算的超級電腦誕生;1997年,運算能力跳躍到每秒一兆次才能躋身超級電腦的行列;2008年再推進到每秒千兆次浮點運算(PFLOPS)的門檻,才能被稱為超級電腦,其運算能力等於集結超過一百萬台的個人電腦同步運算。

  綜觀全球潮流趨勢,超級電腦的布建正出現質變與量變。質變的部分,是運算架構已由過去的CPU(中央處理器)轉向GPU(繪圖處理器)。儘管現有超級電腦的運算架構仍由CPU主導,占比約達八成,但隨著AI應用的興起,新一波迭代的超級電腦已開始往GPU運算發展。

▍新一輪技術競賽–從量變到質變 科技巨擘積極部署

  從調查組織TOP500公布的最新全球前500大超級電腦排名來看,GPU晶片龍頭輝達打造的AI超級電腦Eos排名第9,就是以4608顆H100 GPU組合而成。

  量變的部分,則可從TOP500的名單中發現,建置超級電腦的不只有國家政府單位,包括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微軟、谷歌、亞馬遜、Meta、甲骨文等,以及輝達、特斯拉、蘋果等科技巨擘,也都加速自建超級電腦。這些企業建置的目的,除了提升研發能量之外,更要在AI時代創造的商業新模式中,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這場國際級的算力大競賽中,台灣當然也不能落後。在國科會、國網中心、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華碩、鴻海、正崴等企業集團領軍之下,台灣AI算力即將進入猛爆成長期。

  台灣過去的超級電腦架構也都以CPU為主,首座以GPU運算為的超級電腦是台灣杉二號。2017年,時任科技部長陳良基認為,從科技長期發展來看,國家更應該投入超級電腦建置,在配合政府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下,獲得50億元的預算,打造台灣杉二號。

  擁有科研使命的國網中心也持續擴張超級電腦的算力能量,中心主任張朝亮表示,為了支援國科會台德(TAIDE)大型語言模型的計畫,國網中心去年緊急建置了3.8PFLOPS的超級電腦;今年將進一步執行「晶創計畫」,建置16PFLOPS算力的超級電腦,為先導型的AI運算中心;明年會再擴增至100PFLOPS以上,未來將視產業的發展,建置適合的主機。

▍國家基建新方向–台灣不落人後 攜手輝達擴大建置

  值得一提的,還有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總部的超級電腦。這是輝達在台灣第一個合作的生技醫藥項目;啟用兩年多,目前有11個項目正在進行。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引進輝達的超級電腦之後,速度明顯加快;例如,藥物開發分子結構的模擬,以前的電腦運算能力,若遇到比較複雜的分子結構,至少要耗時2、3個月的時間才可以算得出來,現在只要2、3天,速度快了30倍。

  再如抗生素、抗藥性的細菌監測,到底哪一種抗生素有療效,哪一種細菌會有抗藥性,以前要花費兩天監測,現在只要兩個小時。因此,對於臨床醫師決定如何用藥,就變得很重要,不只有助於及早治癒病患,也可以節省不必要的藥物成本。整體而言,有了超級電腦的算力,將可大幅加速新藥的開發、縮短臨床實驗的時間。

  此外,對台灣民眾最有感的超級電腦建置,當屬中央氣象署的超級電腦。這座列名TOP500的超級電腦,不只是讓天氣預測更加精準,近年來地震預警系統也成功發揮作用。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更表示,輝達正與氣象署合作,透過AI技術將衛星圖像解析度提升至12倍以上;其中,藉由氣候數位孿生雲端平台Earth-2,將使颱風預測範圍誤差從原先的25公里縮減為2公里,未來甚至可進一步縮減至數10公尺之內。

▍企業發展新利器–台廠加速投入 摸索新商業模式

  事實上,台灣的超級電腦正進入新一波迭代升級以及超級擴充期。目前位居台灣算力第一,全球排名第38的輝達AI超級電腦Taipei.1,今年4月甫在高雄軟體園區落成啟用。該投資案是輝達向經濟部申請大A+計畫的一部分,因此需提供25%的AI算力給產官學研,鼓勵投入生成式AI、大型語言模型、數位孿生等前瞻技術研發。

  鴻海集團也加入算力軍備競賽之列,將在緊鄰Taipei.1的600多坪土地上打造AI超級電腦,採購64座輝達GB200機櫃。預計2026年完工後,該超級電腦算力將比Taipei.1高出6倍以上,可排名全球第9大。

  緊接著,正崴集團今年5月底也宣布將在土城打造AI綠能運算中心,第一階段斥資20億元,採用128台伺服器、1024顆H100 GPU設計。正崴將與森崴能源及日本優必達,三方共同成立「優崴超級運算公司」,負責算力服務及AI應用。

  陳良基強調,國家一定要有強大的AI算力來支持企業發展AI應用,落地到百工百業上。他指出,三十年來,台灣成功發展出半導體完整產業鏈的模式,也可以複製到AI產業;因此台灣杉二號有50%的算力出租給台智雲,由台智雲負責進行落地的應用與開發。

  「當初台智雲的誕生,即希望仿照台積電的模式,在AI趨勢之中摸索出新的商業模式。」陳良基認為,如果當初沒有成立台智雲,台灣在AI產業上只能提供硬體服務;如今,隨著台灣本土大型語言模型發展加快,不只台智雲的福爾摩沙,包括聯發科的達哥、國科會主導的台德商用版等均已經對外亮相,都將有助於台灣在AI模型服務層的發展。

  不過,再過一年半,台智雲與國網中心的合約即將到期,屆時已經運作5年的台灣杉二號也準備退役。未來,台智雲規畫與華碩集團合作,自建AI算力中心;而這也預示了台灣超級電腦算力將從過去以國家建置為主,轉向以企業建置為主力。

▍新創企業搶商機–應用範圍趨多元 漸滲透至各行業

  有了AI超級電腦的基礎建設之後,陳良基認為,台灣應該要打造AI Foundry生態圈,包括硬體、軟體整合等等,下一步要強化的是AI模型服務,提供各行各業所需要的AI模型服務,這就像IC設計、矽智財之於半導體的概念。

  如今,台灣已有許多AI新創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不管是智能客服、精準行銷、虛擬工廠、影像辨識,甚至到法律應用等等領域百花齊放,漸漸滲透到各行各業之中。

  例如,只有10人團隊的宇見智能,就利用輝達Taipei.1超級電腦的算力,及結合輝達的Omniverse平台,快速幫客戶合成與生成資料;過去要耗費300個小時設計的藍圖,現在只要幾分鐘即可生成具有物理特性的數位孿生工廠。

  亞太智能機器,也是輝達加速器輔助的新創公司。該公司以自然語言理解(NLU)為核心,打造人機之間的最佳互動橋梁,在智慧客服、行銷服務等方面,每天可處理上百萬個的互動次數,包括台塑集團、中國信託、裕隆汽車都是其客戶。

  此外,AI的應用在法律領域也愈來愈受到重視。七法就借助AI算力,成功顛覆傳統的司法搜尋系統,更衍生出法律文件自動生成系統、企業法遵管理系統、契約自動審閱系統等服務,打進台積電及多家金融機構。

  AI超級電腦不只是國家戰略的資產,科技競爭力的象徵,也攸關著AI願景能否落地實現的重要因素。只是當前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

▍三大挑戰待克服–更迭速度快、興建費用高、耗能

  首先,AI超級電腦的GPU晶片每一年就有新產品推出,迭代速度加快;司徒惠康提醒,3年後就要開始考慮迭代的問題。第二,興建費用昂貴,AI超級電腦建置費用較傳統超級電腦的成本高出10倍以上,未來恐怕會出現大者恆大的寡占局面。第三,能源問題,超級電腦的高耗能議題日受重視;TOP500就另列Green TOP500排名,表彰採用綠電的超級電腦。

  張朝亮坦言,以國網中心本身來說,今年預估電費支出就高達1億多元,較去年增加兩成;未來要繼續擴充算力,電費成本壓力不輕。如何達到更佳的電源使用效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PUE),以及增加綠電使用的比率,對於AI超級電腦的發展將是一大考驗。無論如何,AI的應用正快速地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層面,未來也將改寫國家、企業,乃至個人的競爭力。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