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能源革命,電池關鍵原料與技術將取代化石燃料,成為各國積極備戰的重點,電池也早已從單純的產業競爭提升至關鍵的國安規格。
由於在這幾年發展之下,中國鋰電池處絕對領先地位。從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發布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追蹤報告,中國動力電池廠商在全球市占率已經超過3分之2。其中,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裝機量高居全世界第1,比亞迪為第2。
面對天平嚴重傾斜,讓美國不得不忌憚。「我們需要終止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長期依賴,並為未來提供更多動力。」美國總統拜登對此提出一連串的法案,到5月15日大幅提高對中國電池及電動車進口關稅,加上若消費者購買汽車含有「來自於中國」的電池材料,則不能申請補貼,這無疑是針對整個中國車用電池供應鏈,有明顯的反擊意味。
▍聯手 美日韓重押 靠固態電池反攻
另一方面,台經院產經資料分析師王忠慶分析,當前技術部分,是很難撼動中國電池廠商霸主地位。但從美、日及韓企業正集中資源重押固態電池,未來能否彎道超車是值得注意。
過往在電池產業中,較被人忽略的負極材料,這次因為中國實施的石墨出口管制新規,恐將醞釀價格的調漲。由於中國在負極材料出口全球的占比高達73%,這一變化必然牽動整個電池材料市場。
根據國泰期貨報告中指出,2023年全球負極材料總產值為43億元,年增率為14%,整體來說由於電動車銷售放緩,市場成長率低於預期。特別是負極材料價格跌幅達15至25%。但這一次中國限制出口之後,隨著價格攀升,從2023年至2029年,估計全球矽基負極材料市場將回歸市場預期,成長至22.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達40%。
由於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所採用的4680電池,是以矽基取代石墨,因此矽基負極材料將成為直接受益者。特斯拉自建4680電池產線已開始小規模量產,合作夥伴松下、LG等也逐漸進入量產期。如何分散負極材料產地供應鏈,避免過度集中於中國出口,將成為國際電池芯廠的重要方向。這對於台灣負極材料廠商中碳、榮炭及碩禾將是一大利多。
法人分析,中碳在負極材料的出貨量最大,達到每年2千噸,二期完工後,總產能將達6千噸。另外,中碳近年也積極透過與碩禾的合作,部分混摻矽氧材料成為矽氧負極,藉以提高產品單價,以及提升能量密度。因此對比台灣同業,中碳在負極材料具有量產性與規模優勢。去年中碳EPS(每股稅後純益)為6.18元,今年整體營運可望穩定成長,挑戰7元,以20倍本益比估計,目標價可望上看140元。
▍轉折 負極材料價揚 台廠意外受惠
相較之下,國內包括三元電池正極材料原料廠商美琪瑪、康普生產基地都位於台灣,也可望將受惠電池產業鏈去中化的重要趨勢。
美琪瑪董事長嚴隆財指出,全球電動車市場每年以二至三成的速度成長,帶動電池材料業務需求擴大,不管有沒有受到中國廠商的威脅,業績穩定的增長,美琪瑪更創下連續31年沒有虧損的成績。反倒是,鎳、鈷金屬價格的波動,容易衝擊到獲利的表現。
康普法說會公布第一季的財報,營收為10.9億元,年減29%;但單季獲利則呈現回升,稅後淨利為5千3百萬元,EPS0.45元,毛利率則為14%左右。主要的原因在於原料金屬鈷、鎳經過去化庫存與認列跌價損失後,目前已經來到與市價相近水準,獲利受到原料價格波動干擾減少,若接下來金屬行情不再劇烈波動,可望重回上升軌道。
「在此時全力支援美國建立電池技術生態,是台灣電池產業最後的機會。」正極材料廠立凱董事長張聖時表示,中國的電池產業,銷量是國內廠商的100萬倍,在美國將發展電池技術視為國防戰略時,這是台廠逆轉的機會點。
法人分析,儘管短期電動車相關供應鏈受到特斯拉修正的衝擊,表現不如預期,但從美國與諸多其他國家電池廠商的合作來看,電池去中化的同盟已經悄然成形,這對股價相對位置已經在底部的立凱,頗有利空出盡的味道。
▍亮點 明基材隔離膜 搶占有利地位
法人並指出,轉型成功的明基材也可望受惠於這一波去中化概念。從偏光片材料起家的明基材,是國內唯一的隔離膜廠,卻歷經10年才轉虧為盈。關鍵在於明基材的隔離膜,當初為了拓展國際車用市場,很早就耕耘日本電池芯廠,花了5年的驗證時間才正式出貨,也成為由虧轉盈的關鍵。
當前的明基材隔離膜,主要應用於美系、歐系、日系的油電混合車,東南亞供應電動大巴、電動船。所以在電池去中化聯盟之中,明基材將是關鍵廠商之一。
法人指出,在電池材料領域中,台廠大多為美、日的供應鏈,過去受到中國電池快速成長的衝擊。但這次美國在電池領域亟欲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因此而空出的市場,對台灣電池材料廠商而言,的確是一大利多,至於業績何時才能大爆發,就要看各家的本事了。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