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歐洲經濟核心東移 前進中東歐 台商全球布局新課題  
  2024/05/21
陳雅潔
瀏覽人次:186
關鍵字:中東歐;歐盟;俄烏戰爭;全球布局;國發會;中東歐投資基金;新創公司
圖片來源:CRIF IMAGES

  這裡是歐洲大陸的最中央,曾經是歐洲文明發源與薈萃的核心,卻在19~20世紀時,成為全歐最不平靜的地區,以致在發展現代化經濟的競賽中退出領先群。如今隨著地緣政治變化,尤其是在美中貿易戰後,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中東歐17國以優質人力及相對西歐較低的生產成本,再度成為全球資金競逐的熱區。對比日、韓許多大型企業早已深耕中東歐,台商以往在全球布局過程中,雖然較不重視這個板塊,但中國先前透過「一帶一路」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力正逐漸弱化,如今在政策氛圍和市場趨勢的引導下,前進中東歐也成為不少台商尋求成長的新路線。

  2021年10月,由行政院國發會所率領的跨部會暨產官學研訪問團,在斯洛伐克、捷克、立陶宛的考察行程中,合計與3國簽署了18項合作備忘錄。2022年,國發會再度主導成立2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由台杉資本管理;以及10億美元的中東歐融資基金,由輸出入銀行負責執行。

▍熱烈-國發會訪問團 簽18項MOU

  截至2024年3月底,中東歐投資基金已完成包括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凡尼亞、捷克、波蘭等地共11家公司的投資;中東歐融資基金截至1月底,也已通過11件廠商融資申請案。

  其中,所謂的V4(Visegrad 4,指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4國),可謂歐洲的區域製造中心,被廠商視為布局供應鏈的重要據點。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指出,包括半導體、汽車、資通訊產業,「未來中東歐會變成兵家必爭之地」;台灣雖然在國際政治是弱勢,但可以發揮國際供應鏈的優勢,成為國際廠商最好的合作對象,「台灣的產業應該搭配歐盟的政策,向全球化的方向推進」。

  貿協分析,台灣與中東歐潛在合作領域圍繞在電動車、半導體與雲端服務、雷射光學應用、航太區塊鏈、智慧製造城市等議題。以捷克為例,近年捷克政府實施工業4.0、數位化等政策,積極鼓勵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創新高值產業鏈,與台灣推動智慧製造發展的策略不謀而合。貿協也與斯洛伐克投資暨貿易發展局(SARIO)於2021年簽署合作備忘錄,希望藉由雙方重點發展產業互補,深化雙邊合作關係。

  黃志芳說明,貿協在中東歐的布局完整,已經在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等地布點,再透過今年6月即將於柏林舉辦的年度台灣形象展,不僅會展現台灣的高科技製造能力,也會一併讓台灣的軟實力前進歐洲,接下來還有10月的中東歐拓銷團,都是要把台灣最好的競爭力帶進成熟市場。

  除了廠商的全球布局考量,尋找中東歐新創企業的投資機會,如今也是國際創投業者的重要競技場。「歐洲的地緣政治以及秩序正在經歷百年的巨大變動。」台杉中東歐基金執行合夥人楊明超分析,中東歐國家的人口占全歐50%,擁有高等教育、技術性、多國語言能力的人才,從2010年至今,已經誕生近50家獨角獸新創企業。

▍進擊-貿協組團 6月在柏林辦台灣展

  尤其,近年來人口只有130萬的愛沙尼亞已被稱為獨角獸搖籃,堪稱是人均獨角獸公司數量最多的國家,僅從事網路預約叫車服務的Bolt和與電子商務防詐的Veriff兩家公司的合併估值,就相當於愛沙尼亞GDP總值的23%以上。捷克新創企業也引起多方注意與投資,更在全球新創指數(Global Startup Index),獲評為2023年最適合成立新創公司的國家之一。

  除了投資中東歐當地新創,台杉也在台灣尋找具有實力的小型甚至微型台廠,直接與中東歐的資源對接,扶植其打開歐洲市場的大門。楊明超指出:「若是我們做得對,藉著投資,特別是對新創的投資,15年之內,台灣對中東歐的影響力會超越日本甚至中國。」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