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日前公布去年第四季財報,營收221.03億美元,年成長265.28%,EPS(每股稅後純益)5.16美元,營收與獲利表現皆優於市場預期,市值因此一度突破2.2兆美元,全球排名第三;3月19日輝達將舉辦2024 GTC AI大會,最新的AI晶片將亮相,預期將持續轟動創造話題。
輝達過去所推出的A100、H100AI晶片,分別採用台積電7奈米與4奈米的技術,而推出下一代B100 GPU,預估將採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搭配台積電先進封裝CoWoS技術,讓全球生成式AI市場再進化一級,將帶動AI伺服器出貨進入高速成長期。
▍需求殷!台積電擴產動作積極
由於半導體晶片設計,已經由平面微縮走向立體堆疊,設計也愈複雜,特別是3奈米以下良率提升更難,IC業者開始走向先進製程和先進封裝技術整合,來提高晶片效能,台積電在此領域獨霸。這些趨勢讓台積電股價從600元,一個月內就挑戰796元,市值達到7,000億美元,成為全球前十大市值的公司。
現在AI伺服器市場相當熱絡,晶片價格高反而不是最大問題,有產能才能印鈔,因此輝達與超微,甚至是英特爾都搶著向台積電下單。台積電擁有超過七成的高階製程產能,良率高;受惠AI紅利,台積電將持續成長至少兩年以上的時間,未來成長動能來自高速運算晶片的5奈米與3奈米製程大量產,以及CoWoS先進封裝營收貢獻。
台積電積極擴充CoWoS產能,讓AI GPU缺貨的瓶頸有些舒緩,不過未來三年台積電CoWoS產能有限下,可能讓晶片缺貨持續到2025年;目前台積電挪動調配產能,將先進封裝龍潭AP3廠部分InFO製程轉擴廠CoWoS產能。
群益證券研究部指出,台積電竹南AP6廠也加入支援,接下來台中廠也會擴產,估計去年CoWoS總產能才12萬片,今年擴增至少1倍,達到年產24萬片,如果產能調配順利,可能增產到每年28萬片,但是今年輝達與超微都會推出新的AI晶片,估計產能仍遠遠不足市場所需。
法人預估,要等到力積電之前讓出苗栗銅鑼廠廠區,台積電斥資900億元擴產,2026年有機會建廠完成,規畫月產能達11萬片,才足以緩解台積電先進封裝產能缺貨狀況。
也因為台積電CoWoS相關產能持續擴產,未來AI晶片的大幅成長仍然非常樂觀,尤其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將於6月登場,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超微執行長蘇姿丰、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三位AI巨頭將齊聚,凸顯台灣是全球發展AI的重要推手。
▍台廠強!相關技術暗藏黑馬
今年COMPUTEX展,仍然鎖定AI伺服器的發展趨勢;因應高速運算的時代來臨,如何製造出品質好、運算優異且省電的AI伺服器,也是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當台積電獨占量產3奈米、2奈米與先進封裝技術下,也將帶動台灣發展高階AI伺服器生態系,成為最有效率生產AI伺服器的科技島與供應鏈。
根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預估今年全球伺服器整機出貨量約1365.4萬台,年增僅2.05%,但市場仍聚焦AI伺服器,出貨占比122.1%,約165萬台,出貨量比去年翻倍成長。DIGITIMES分析師陳澤嘉也預估,今年在AI應用晶片助攻下,全球半導體營收將突破6,000億美元,增幅達17%,已經重返成長軌道。
法人圈預期,資金在布局台積電與CoWoS供應鏈概念股大漲之後,可能延伸布局AI伺服器未來所需的技術與台商,因此,包括散熱、玻璃新材質、邊緣運算伺服器與矽光子,卡位成功的台商,將是下一波值得留意的明星族群。
廣達、技嘉、微星在順利取得輝達AI晶片後,開始為美國四大雲端企業製造AI伺服器,第二季起開始貢獻大量營收,而未來AI晶片將搭配邊緣運算伺服器,才能提高整體系統的運作效率,台灣廠商也掌握到這個領域的商機,包括:英業達、仁寶、光寶以及鴻海集團與樺漢等,都會受惠。
▍商機旺!台灣伺服器廠受惠
AI伺服器效率提高,運作必須穩定省電,因此散熱的技術好不好,也是關鍵。從氣冷、液冷到浸沒式,台灣廠商各有不同的散熱解決方案,包括:雙鴻、奇鋐、建準、高力、力致、泰碩、元山,從氣冷技術發展延伸到液冷技術。而未來浸沒式散熱的技術整合更顯重要,包括:技鋼、盟立、廣運、佶優都有不同的浸沒式散熱的技術發展,在AI伺服器發展的過程中,會愈來愈重要。
此外,因應高速運算晶片,未來上游的玻纖布材料必須使用低介電(Low DK)材料,以及散熱較優異的玻璃基板,而台廠在此布局也有成績,包括:富喬、建榮、燿華、健鼎、台光電、台燿、欣興與鈦昇等,都取得未來新材料商機。
而當雲端中心大量使用輝達與超微的高階AI伺服器之後,各伺服器傳輸的速度也要加快,必須發展矽光子共同封裝光學元件(CPO)技術,讓資料中心與雲端運算透過CPO技術與通訊晶片,把交換器晶片封裝在同一插槽中,可以減少訊號傳輸延遲和功耗,大幅提高資料中心的效能與整體吞吐量。在此領域的台廠,包括:上銓、華星光、前鼎、聯鈞、台星科與矽格等,相關晶片技術的研發多有成績,未來CPO需求大增後,也可能成為贏家。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