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美國彭博社刊出報導,標題為「關鍵台灣公司幫助華為晶片工廠」,文章出刊後,迅速引發一連串政治效應。
彭博社在自家電視台還採訪了東京分社領導製作這次新聞的Peter Elston。他在影片中指控亞翔、漢唐等台灣公司暗助華為,「我的團隊發現,這些過去在台灣半導體產業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現在在中國幫助華為建廠。」
在這場訪談中,當主持人問到各家公司的反應時,Peter Elson表示,部分公司表示他們承包的是廢水處理工程,而這些公司究竟違反了哪些禁令,他也只表示「律師認為需要進一步調查」;主持人再追問,華盛頓當局是否有反應,他也只表示「不得而知」。
▍華為高階晶片震驚華府 外媒披露透玄機
事實上,這則新聞並沒有指出任何台灣公司違反禁令的具體事實,但所引發的政治效應,為何十分值得關注?
若將時間回到2018年10月,彭博社旗下的《彭博商業周刊》封面故事「The Big Hack」,指出美國將伺服器製造基地放在中國,讓中國得以將極微小的間諜晶片植入伺服器,連美軍用來控制戰斧巡弋飛彈的伺服器都可能受到滲透。
接著,美系伺服器供應鏈就開始快速移出中國,前往墨西哥等地設廠。部分的台商原本不以為意,認為中國生產伺服器的成本無可取代,最終仍得按照客戶要求,遷移供應鏈。
在過去幾年的美中半導體大戰中,情況也是如此,除了彭博社,路透社也多次在美國政府發出禁令前幾天,刊出關於新禁令的獨家報導。這一次,彭博社新聞出刊後3天,路透社也有相關報導,標題是「政府公告顯示,美國對中晶片新禁令即將定案」,內容指出,美國將補上之前對中禁運的漏洞,將祭出兩道禁令,除更嚴格規範高階AI晶片和先進製程相關的設備出口至中國,並將修改實體清單。
文章更指出,這次公布相關文件的是美國行政管理與預算局,這個單位很少負責公布此類文件,並引述前官員的話表示,這次文件由該單位發出,原因是「國務院、國防部、商務部、能源部都已表示同意」,因此,最快10月就將決定禁令內容。台灣廠商現在認為沒有觸犯禁令而和華為合作的生意,幾個月後還存不存在,恐有變數。
很明顯地,這些禁令是美國對中國宣布華為新款手機Mate 60採用自製晶片的反擊。10月4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參議院商務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表示,對華為在晶片上的突破「非常不安」,她雖然並未證實華為使用何種技術,但表示「我們該多強硬就會有多強硬,但我們需要更多資源。」
但業界人士指出,美方原本要部分放寬禁令,9月27日,韓聯社報導,美國對韓國三星和海力士設下半導體設備出口至中國的1年寬限期將屆,原本美方決定無限期放寬禁令;但是,若更多證據證明華為生產出七奈米製程晶片,形同證明過去的禁令效果不大,「會反過來對推動禁令的人形成壓力。」因此,雷蒙多並不願證實,華為用的是不是自製7奈米製程。
▍華為建祕密工廠 台灣技術人員助攻
再加上,美國眾議院議長史上首次被罷免,現在共和黨的態度比民主黨更為激烈,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邁克爾為首的10名共和黨議員,6日共同致函商務部,認為美國對華為的限制「並不奏效」,要求成立負責制裁的專責機構,並對華為和中芯實施「全面封鎖制裁」。在美國國內輿論壓力之下,為華為施工的台廠,自然就被捲入這場地緣政治衝突。
當然,被美國抵制的中國也亟思解決之道,華為推動半導體自製的速度愈來愈快,今年正在中國祕密打造6座廠,不僅已經讓原本因禁令停擺的福建晉華重新啟動,買下原中芯創辦人張汝京成立的青島芯恩廠房,並由深圳市重大產業投資集團支持成立鵬新旭、昇維旭、鵬盛科技和鵬芯微等公司擴大投資建廠。
這些公司各有任務,如鵬新旭負責邏輯製程晶圓代工服務,鵬芯微則切入化合物半導體生產通訊相關晶片,昇維旭負責製造存儲晶片,晉華在華為接手後則轉為生產邏輯晶片,「現在中國的晶圓廠是遍地開花,到處都是,」業者觀察。
華為接手之後,都是靠從二手市場買零件,結合委外維修的服務團隊,在沒有歐美原廠支援的情況下,致力讓半導體廠重新動起來,晉華便以此恢復運作。業界人士觀察,這些廠用的是28~40奈米的成熟製程,這些廠使用中國國產設備的比率約在35%以上,雖然良率並不佳,但在中國追求提高自製的目標下,也甘願付出遠比一般晶圓廠更昂貴的代價運作。
▍美國禁令恐再擴大 台廠被迫選邊站
值得注意的是,多座華為新廠背後有台積電離職員工的影子。如昇維旭找來前台積電南科18廠廠長張曉強擔任執行長,青島芯恩、鵬芯微也吸收了不少台灣幹部。業界人士觀察,晉華原本就有來自台灣的團隊,華為的模式是先找台積電人才找出新廠的運作方式,再派出幹部慢慢接手,最終再把來自台灣的人才換掉。
台灣半導體廠也面臨選邊的抉擇,許多半導體產業公司以雙掛牌的方式到中國上市,由於中國對上市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完全脫離台灣母公司獨立運作,許多公司用這種方法來切割美中半導體戰爭的風險,在中國掛牌的子公司就只做當地生意。而且一旦通過中國上市審查,就等於拿到官方認證,更容易接到當地訂單。但也有公司選擇中止在陸上市,專心在台灣發展。
對台灣半導體產業來說,現在是抉擇的時刻,在中國自製晶片的政策下,台灣的IC設計和成熟製程晶圓廠會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擁有中國業務的台商都有可能面對美國禁令限制的風險。中美各擁半導體供應鏈的新現實將逐漸成形,新的禁令和衝突離結束還有很長的距離,台商要小心抉擇,才不致成為這場晶片大戰中的犧牲品。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