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西方民主聯盟形成新經濟圈 供應鏈移轉 全球貿易出現關鍵三拐點  
  2023/09/12
郭庭昱
瀏覽人次:530
關鍵字:供應鏈;AI;全球貿易;製造業;出口;中國;衰退;俄羅斯
圖片來源:CRIF IMAGES

  自從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後,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開始移轉供應鏈,並限制中國取得先進半導體技術;最近全球總體經濟出現的三大關鍵轉折訊號,全部指向供應鏈移轉的後坐力,從國家的出口到製造業的消長,非常值得重視。

▍轉折一》出口衰退率交叉-台灣AI護身 首度勝中國

  首先,自美國快速升息後,2022年第三季起全球景氣轉差,台灣的出口年成長率也在8月首度跌落至負5.33%,此後每個月都呈現衰退,今年6月甚至出現23.38%的衰退,7月總算緩和到年衰退10.4%,月成長率達到19.8%。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15個月以來,台灣的出口衰退都比中國更嚴重;但今年7月時,中國的出口衰退為負14.5%,首度表現比台灣差,兩地的出口衰退率出現交叉。

  台灣出口衰退趨緩的原因是什麼呢?從產品分類來看,所有出口產業只有「資通與視聽產品」呈現年成長,7月的年成長率高達54.1%,出口值達90.7億美元,占出口總值387億美元的23%。據財政部表示,這主要受惠於顯示卡、伺服器等出貨明顯升溫。換言之,是和AI(人工智慧)有關的產品,這也符合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所稱「AI的iPhone時刻」,來自微軟、谷歌、Meta、亞馬遜的科技大廠,正在進行AI建置帶來的商機。

  這類AI產品正是美國禁止銷往中國,也不能由中國出口,由台灣的廣達、技嘉、緯創、華碩接單,帶動零組件商機。「資通與視聽產品」在6月的出口額僅50.3億美元,年衰退6.16%;到7月就跳到90.7億美元,年成長54.1%,正是這種又急又大的訂單,推高台灣的出口,彌補其他產業的衰退。

  再比較出口的地區,7月分出口只有歐洲成長24%,而歐洲6月出口還是衰退3.61%;台灣對美國、日本、東協、中國的7月出口都還在衰退,其中又以中國衰退16.31%幅度最大。

▍轉折二》中俄貿易變火熱-俄羅斯賣油氣 中國賣汽車

  7月分中國的出口較去年同期衰退14.5%,是自2020年2月以來最大降幅,當時新冠肺炎剛開始大流行;而中國7月的進口衰退12.4%,已經連續10個月下降,進口不振反映國內需求疲弱,原因包括房地產泡沫化,財富蒸發。《華爾街日報》報導,上半年外國遊客不到2019年疫情前的25%。今年第二季的外國直接投資年衰退80%以上,失業率攀高等。

  而中國的進口結構也出現變化,2023年6月的統計顯示,占中國進口5%以上的國家有7個,從高到低分別是台灣7.9%、美國和韓國都是6.5%、日本6.3%、澳洲6.2%、俄羅斯5.3%、巴西5.2%。

  最特別是俄羅斯,2021年初占中國進口僅2.4%,但今年6月來到5.3%的新高,增2.9個百分點。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今年上半年進口俄羅斯原油量創歷史新高,平均每日自俄羅斯進口213萬桶原油,超過從沙烏地阿拉伯進口的188萬桶。俄羅斯在中國進口原油的市占率高達18.68%,成為最大進口原油供應方,也凸顯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已經重塑全球石油市場版圖。除了原油,中國還從俄進口煤炭、天然氣、能源,以及食品、金屬及木材等。

  中俄貿易加速,2023年上半年高達1,145億美元,年成長40.6%,包括中國自俄羅斯進口總額622億美元,年成長19.4%。中國出口到俄羅斯也有522億美元,年成長高達78.1%,這主要是大量外國品牌撤出俄國,中企積極填補缺口。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今年第一季中國汽車出口的最大市場就是俄羅斯,其次才是美國。此外,中國也出口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到俄羅斯。

▍轉折三》中國首度變小三-墨加躍升美國前兩大進口國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nce)在7月27日的報告指出,自從俄烏戰爭以來,中國是俄羅斯「日益重要的支柱」,並「有可能向莫斯科提供在烏克蘭使用的軍民兩用裝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則回應,中俄之間的合作「既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擾」。無論如何,地緣政治導致中俄貿易升溫就是事實。

  反過來說,過去美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2022年全年,中國占美國進口的16.6%、墨西哥14%、加拿大13.5%,這個長年的大趨勢,今年也出現巨大轉折。

  今年2月中國占美國進口13.3%,首度低於墨西哥的15.5%,以及加拿大的14%。當時中國突然放寬疫情管制,一般以為是暫時性干擾,沒想到從此變為常態。依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3年上半年美國的進口占比,墨西哥15.5%居首,其次是加拿大的13.8%,中國以13.3%居第3。主要因為今年上半年美國來自墨西哥的進口金額,達到創紀錄的2,360億美元,成長5%;這個數字超過了年減20%的中國(2,030億美元)。

  這是中國15年來,第一次不是美國進口國的榜首,顯示美國的友岸外包政策,已經讓貿易結構出現根本性的轉變,這從台灣的電子五哥、特斯拉都去墨西哥設工廠,也可看出方向。

  地緣政治改變了全世界,中俄抱團取暖;以美國為首的民主聯盟,經濟制裁俄羅斯,也對中國實施科技禁令,並強化供應鏈,執行友岸外包,形成另一個經濟圈,雖然不再是成本最低、效率最佳的配置,但卻是安全的必要代價。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