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美國媒體報導,美國政府將祭出「史無前例」的新規定,對中國進行新一波技術管制。
白宮已開始向中國美國商會和美國產業組織,介紹這個名為「限制美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新規則。根據媒體報導,美國政府將要求美國企業對中國技術企業投資前必須通報,並禁止晶片等相關領域的交易,還可能考慮提高中國輸美產品關稅,以報復中國未履行貿易協議承諾。
然而,受全球經濟景氣不振和美中科技戰影響,讓韓國半導體產業進退兩難,美國進一步對中國制裁的作法,很可能會讓記憶體產業加速落底。
▍記憶體寒冬 三星獲利大降
全球記憶體產業正陷入供過於求的景氣谷底。最明顯的跡象是,記憶體龍頭三星電子,繼2022年第四季營收獲利重挫後,4月7日更預告,2023年第一季獲利將年減96%,是2009年以來最低水位,三星並預期,今年全球晶片市場將萎縮6%。
三星在全球DRAM和NAND Flash市占率超過45%,雖然記憶體等半導體產品在2022年第四季只占整體營收的28%,但半導體部門對三星獲利極為重要。不過1年前,2021年第四季時,整個三星電子13兆韓元獲利中,就有8.84兆韓元來自半導體部門,比重高達68%;但到去年第四季,半導體部門的營收貢獻竟只剩下6%!
而更嚴重的是,隨著記憶體價格下滑,今年第一季三星記憶體部門的獲利狀況更是雪上加霜。根據集邦科技分析,NAND Flash市場目前仍陷入供過於求的狀況,去年第四季NAND Flash總營收季減25%之後,今年第二季價格仍將較前一季下滑5%~10%。至於DRAM價格,集邦科技觀察,今年第一季均價下跌近20%,第二季仍將會下跌10%~15%。
這一次,連三星都被迫減產。目前,三星在西安擁有生產NAND Flash記憶體的工廠,海力士最大的DRAM工廠則在中國無錫;根據台經院的估計,2022年三星電子的營收中,14.7%來自DRAM,8.6%來自NAND Flash。
其中,三星西安廠占三星NAND Flash四成產能,兩座廠月產能25萬片,占全球NAND Flash產能1/10,也是三星在海外唯一的記憶體工廠,在西安被稱作三星城。
▍西安廠大減產 價格將落底
但是,去年10月,美國政府對中國禁運18奈米以下DRAM,以及128層以上NAND Flash,和14奈米以下邏輯晶片等製造設備給位於中國的企業,並要求荷蘭和日本共同參與制裁,雖然三星等韓國企業拿到了1年的許可,但在美中科技戰下,在中國投資的風險愈來愈高。
三星電子西安廠變成一個愈來愈大的負擔。因為,在禁運實施後,三星位於韓國本土的平澤工廠和西安工廠的技術差距不斷加大,三星韓國母廠使用高達200層的3D NAND Flash技術,無法移轉給西安工廠,導致西安廠仍使用100層3D NAND Flash技術,無法提升技術的情況下,西安廠的效率相對下滑。
產業人士觀察,雖然三星西安廠仍在運作,但隨著導入新半導體設備難度不斷上升,升級原有工廠幾乎變成不可能的任務。海力士在無錫的DRAM工廠,也面臨同樣的挑戰。
因此,4月底,韓國媒體傳出,三星將減產NAND Flash 5%,主要將調整西安廠產能。市調機構分析,今年第二季,三星NAND Flash月產能將降為62萬片,較去年第四季減少5%,而且,西安一廠月產能將減少15000片,西安二廠月產能將減少10000片,這兩個廠主要都是生產128層的NAND Flash。
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觀察,由於生產NAND Flash的原廠獲利大幅下滑,原廠計畫將產量下降至有意義的水準,降低庫存水位,並緩解NAND市場價格壓力。他認為,當大廠都無法承受價格壓力時,代表NAND Flash市場價格離落底已經不遠。
潘健成表示,由於客戶對市場價格仍然觀望,採購行為保守,因此目前庫存都累積在上游的製造商,等到NAND Flash廠商陸續減產後,將有助供需平衡,並刺激價格回溫。
▍美國制裁 中國市占恐衰退
這一次記憶體價格崩盤,最終受傷的卻可能是中國的記憶體產業。根據彭博社的報導,過去幾年,中國長江存儲等公司在全球記憶體產業的市占率不斷上升,至2022年時,中國在DRAM產業市占率達15%,較2018年增加5個百分點,而韓國則是61%。
彭博社在報導中指出,韓國將以犧牲中國產業為代價,擴大其全球影響力;報導中指出,韓國將調降在中國生產記憶體的比重,韓國在全球NAND Flash的市占率,由2022年41%的水位,2023年降至33%,而中國在NAND Flash的市占率2022年只有21%,到2023年時預估將達31%,幾乎逼近韓國;但在美中科技戰的影響下,韓國的NAND Flash市占率在2024年將回升到39%,而中國則下滑至24%。
現在,這場大洗牌正在進行,產業人士估計,若少了來自美、歐、日的設備,中國將難以製造尖端記憶體,這場戰爭短期將讓三星受創,長期卻是挽救三星免受中國追兵的威脅。當景氣春燕回來時,全球記憶體產業格局又將再次轉變。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