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推出高額補助和產業政策,要打造自有半導體供應鏈的國家愈來愈多;這個名單裡有美國、中國、日本、印度、韓國,接下來,歐盟版的《晶片法案》也將通過,根據路透社報導,歐盟補貼金額可能高達43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1.45兆元。
這些晶片法案,對台積電和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肯定會造成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的《晶片法案》,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資料,從3月31日開始接受前端晶片製造和封測產業的投資申請,5月1日起接受成熟製程的申請,6月26日開始接受所有項目的申請,美國《晶片法案》的影響將逐漸顯現。
但是,日前包括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和董事長劉德音,都對美國《晶片法案》政策以及內容,提出不一樣的看法。
▍友岸外包沒台灣 恐陷困境
3月16日,張忠謀公開提出疑問,「雖然晶片製造僅11%在美國,但若加上設計、設備、矽智財,美國也有39%市占。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的目標是什麼?是希望把製造比率拉到30~40%?還是只要足以供應國防安全的供應鏈?」他更指出,美國友岸外包的政策並不包括台灣,「我認為這會是台灣的一種困境。」31日,劉德音也公開表示,美國《晶片法案》中「有些條件沒辦法接受,還要與美國政府討論。」
事實上,過去四年,台積電從英特爾挖角政府關係副總裁Peter Cleveland出任資深副總裁,不斷在華府進行遊說工作;不過,業界人士透露,台積電對華府的溝通是多線進行,「產能、財務等複雜的策略,還是由台積電總部計算,直接和美方溝通。」
從美國商務部公布的資料看來,美國《晶片法案》中隨著補貼而來的各種限制,代表未來幾個月的申請過程所做的決定,會影響台積電未來的長期發展。
張忠謀估計,美國製造的成本比台灣高出50%,甚至是兩倍。而美國《晶片法案》計畫撥給半導體製造的經費是390億美元,用於建立整個半導體產業,法案中規定,直接補貼金額約為資本支出的5%~15%之間。若以台積電預計在美國投資400億美元計算,可以直接得到的補助會落在20~60億美元之間,其他補貼則用投資稅務抵減、聯邦貸款等方式進行。
然而,台積電去年資本支出高達363億美元,相比之下,補貼對台積電財務的影響,恐怕不如增加的成本來得大。
▍台積電赴美 補貼但書一堆
但更麻煩的是,美國《晶片法案》中規定,如果接受美國直接資助超過1億5千萬美元,就必須遵守一連串的義務。例如,為了保護納稅人的錢,會對接受補貼的公司進行詳細調查,除了要確定補助款不會被用來炒股票,而是用在投資半導體產業上。
而且,美國政府會跟被補助的公司討論相關投資的獲利,如果賺太多,美國政府會要求分享部分超額利潤。文件中強調,美國政府會用各種調查讓相關財務預測「盡可能準確」;因此,在得到補助前,每個申請的公司都要提交一份詳細的財務模型,晶片法案計畫辦公室會分析相關的市場數據、條件,受補助公司必須每半年報告一次,這些資料還受到美國《虛假申報法》的監管,若違反,也會受到收回補助款的處分。
此外,美國政府也對受補助公司聘用勞工,設下高標準的目標,並要求10年內不能去中國投資。這些要求引發外界對台積電重要營運機密是否可能外洩,或是對未來獲利設限的疑慮。
該如何看待《晶片法案》的要求,本刊採訪了台積電前法務長杜東佑,他表示,美國補助法源來自1977年的Federal Grant and Cooperative Agreement Act,「不管是來自聯邦、州還是各市政府的資金,都不允許把補貼資金用在和公共利益無關的部分」他也指出,不同來源的補助款有不一樣的限制,「亞歷桑那州也提供半導體相關的補貼,但這些補助並沒有要求受補助廠商不能去中國投資」。杜東佑說,「張忠謀說得非常正確,去美國投資非常昂貴,台灣公司要想清楚他們在美國的目標。」
「台積電無法預測美國政府會新增什麼樣的限制,因此很難說台積電赴美投資不會有風險。」杜東佑表示,要降低風險,台灣公司要弄清楚不少事。包括,自己在美國發展的策略方向,甚至未來十年的獲利預期、市場分析,資源如水、電、勞工的狀況,以及在當地經營可能遇上的限制等。
▍觀察三星動向 不急著叫牌
業界人士也透露,《晶片法案》的要求並非全部都要照單全收,而是可以選擇接受部分,對其他部分進行談判,因此,搞清楚自己的目標,才能決定哪些限制可以接受,哪些限制要拒絕;像是如果要在當地建立在地團隊,要不要申請和建立當地工作機會的獎助,並承擔其中限制。杜東佑也表示,部分要求像和美國政府分享超額利潤並不公平,「會降低營運成功的誘因。」
對台灣公司來說,必須確保自己在十年內都能遵守隨補助而來的要求,甚至是後面追加的限制,否則申請到的經費,就可能面臨被追回的風險。
整個申請補助的過程,就像一場橋牌賽,對台積電來說,除了美國政府,三星的動向也必須考慮,由於三星在德州新廠也即將落成,三星是否會申請補助,接受限制,或是不申請大部分的補貼,也都會影響未來兩家公司的競爭條件;至目前為止,三星尚未提出正式申請。台積電對《晶片法案》中的補貼要如何取捨,恐將對經營造成重要影響,也將是本季法說會中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