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舉行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上,穿梭其間來自東協的參訪團,格外引人注目;多達數百名的訪客裡,許多都是當地的醫院院長,特地來台灣尋找用科技力提升醫療競爭力的機會。
台灣的科技能量世界頂尖,醫療實力也沒話說,但根據行政院的報告,2021年台灣數位醫療營業額455億元,僅約15億美元,與國際市調機構統計的2021年全球數位醫療市場達近2000億美元相比,台灣市占不到1%。
▍商機-成長空間無限 全球市場寬廣 台灣占比仍低
照理說,數位醫療(Digital Health)跟資通訊和醫療相關,台灣怎麼可能沒有一席之地?其實,醫療是高度管制的行業,需要法規的指引;特別是發展數位醫療,更需要提高醫院與科技廠的合作意願,讓醫師和工程師產生加乘效益,法規塑造的環境,將是關鍵所在。
台灣從1988年籌辦全國醫療資訊網,到近年推動建立醫療影像跟電子病歷,最終目標都是數位轉型。雖然過去成效不如人意,所幸2022年在4大醫療相關法規公布後,台灣數位醫療產業終於迎來了新紀元。科技部前部長陳良基急切地提醒,這次如果沒有抓緊機會,發揮科技與醫療兩股力量的加乘作用,台灣以後恐淪為「國際數位醫療殖民地」。
▍助力-4大法規鬆綁 放寬投資限制 醫院更加靈活
5G、高速傳輸、高速運算時代來臨,改寫了數位醫療的樣貌;數位醫療的決勝點不再只是醫療設備的數位化,而是透過醫院等醫療場域的驗證經驗與取得的數據。
4大醫療關鍵法規的通過,其意義就在於創造「場域驗證」的合作機會。醫材廠雃博董事長李永川說,從IoT物聯網開始連結收集數據,再來才有辦法加值、改善、提供服務或降低成本,最後導入AI做所謂的精準照護等等,「整個是一連串串起來的;但很重要的一點,任何產品都要有場域驗證。」
第1個關鍵法案是2022年初施行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數位醫療納入獎勵範圍,鼓勵資通訊與生技的跨域合作。第2個是2022年12月6日生效的《醫療法》修正案,放寬民間醫療法人投資單一公司20%的上限。
「台灣要找到下一個機會,就要把醫院徹底變成產業龍頭;醫院是臨床機會的發現點,也是最後的通路,醫院平台就是火車頭。」生策會前執行長吳明發強調,「以前大家認為醫院就是要做道德,失去很多好機會。」《醫療法》拉高醫院的投資比率上限,讓醫院得以提高投資掌控權,對於資金與技術的釋出,會更有興趣。
第3個法規是2022年7月修訂的《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這個法規多年前為了無紙化目標而推出,但是不夠完善,不僅資訊只能由醫院掌控,每個醫院的電子病歷格式又不一,一直為醫界及產業界詬病。如今修訂版允許醫院使用雲端服務處理電子病歷,資料上雲端,可以跨機構交換或利用,解決科技廠不能接觸資訊的困難,也解決遠距醫療第一道關卡。
第4個關鍵法規《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與電子病歷法相輔相成。此次修正增加5類適用對象,包括長照、慢性病、末期照護、居家照護,以及國際醫療。根據Precedence Research預估,數位醫療市場若以技術分類,占比最大的遠距醫療照護達38%;政策推動遠距醫療,將是加速醫療數位化的重要一步。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比喻,先前台灣視訊診療服務,從預約、診療到繳費領藥,各個環節不具接續性,「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面騎腳踏車」。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17日,全台灣共有587萬人次體驗過遠距醫療,如今法規逐步打開大門,數位化已經不會回頭了。
▍轉變-看見未來醫院 擴大數位應用 遠距醫療普及
在法規鬆綁與業界的推動下,數位化已經對醫療體系帶來結構性的改變。陳良基說,「未來醫院」會走向以病患為中心的形態,透過數位科技,隨著醫療設備行動化、手持化、微型化、居家化,許多診斷與醫療會轉往診所、社區或居家。在「醫療行為去中心化」之後,醫學中心將來的主要功能是急診、手術,以及如核磁共振的大型檢查。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先進國家人口老化,疾病嚴重度與需求會增加,美國醫療保健支出已占GDP將近兩成;因此從預防、診斷治療到預後復健,若能利用數位科技,可以快速掌握病情、提高診斷效率、節省照護團隊的時間,醫護人手不足和血汗的問題也有解。
外資高盛曾預估,AI對全球醫療產業的貢獻,2025年單是醫療大數據應用在電子病歷與影像診斷,1年就能節省280億美元,對於全球苦於醫療成本高漲、就醫平權的問題,數位醫療的確是解方之一。
整個數位的應用,理想狀況下會滲透到所謂的「三段五級概念」,也就是保健、醫療、照護三段,加上健康管理、預防、診斷、治療、預後復健五級。這是一場醫療照護的革命,未來醫療會是一個集結軟體、硬體與服務的生態系,有穿戴裝置、有App、有數據、有AI、有機器人⋯。這個大工程,資金雄厚的科技業,最有機會成為集生態系大成者。
▍趨勢-科技大廠搶進 國際廠忙併購 台廠動作積極
2022年可說是台灣醫療數位化元年,因為法規打開了很多藩籬,但國際間拚得更凶。近兩年全球重大投資一半都在數位醫療,根據Rock Health統計,2021年有273筆數位醫療機構收購案,2022年前三季也有144筆。
最引人注目的,有軟體大廠甲骨文2021年以280億美元收購電子病歷公司Cerner;微軟2022年以197億美元收購AI語音圖像辨識公司Nuance,目標是「加速醫療保健業雲端戰略」;電商巨頭亞馬遜2022年也以39億美元買下One Medical,跨足診所醫療網路;遠距醫療公司Teladoc 2020年以185億美元收購慢性病遠距照護公司Livongo。
爭奪數位醫療市場大餅,歐美科技大軍紛紛跨入醫療領域;時勢所趨,近兩年台灣科技大廠也積極與醫院聯手。工業電腦大廠研華的智慧病房解決方案,有七成的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與之合作;AI輔助判讀與預測模組,也獲得成大醫院、台中榮總、馬偕的採用。
華碩除了AI研發中心產品已獲逾20家大型醫院採用,也積極開發硬體,從監測生理資訊的智慧手環到無線手持裝置,都是為了取得更多的數據。特別的是,華碩將與2024年完工的關渡醫院合作,共同打造數位原生醫院,這將會是較完整的「未來醫院」雛形。仁寶也著手興建瑞芳長照智慧醫院,屆時仁寶的數位醫療技術也會在院內運用。
廣達的醫療雲端平台在大型醫院的覆蓋率是台廠第一,董事長林百里更指示朝「元宇宙醫療」發展。其他如緯創的外骨骼機器人愈做愈好;群創和友達的醫療顯示器已廣獲台灣醫院採用;群創子公司睿生和友達子公司達擎,也都合攻數位醫療。
此外,醫療數據的收集,相當仰賴穿戴或是可攜式儀器,宏碁智醫的AI眼底篩檢系統,已經打入八成的醫學中心;晉弘的數位五官鏡,是研華等科技大廠遠距醫療車的必備夥伴。未來台灣這種科技業的合作,或是科技大廠帶新創公司,應該會愈來愈常見。
當然,就市場規模而言,台灣科技廠與醫院攜手練兵,最終目的還是要走出海外。一位科技大廠主管指出,近年數位醫療市場崛起,歐美大廠本就占有先機,而中國在2016年發布《健康中國2030》綱要後,醫藥產業進步快速,台商在中國大陸已難競爭,台灣現在唯一的優勢是在東協市場。
▍目標-打進國際市場 台灣醫療聯軍 插旗東協各國
2022年12月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來自東協的參訪團,人數多達數百人,很多都是醫院院長。主辦的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說,這次之所以能吸引東協國家的醫院,主要是疫情讓當地醫院意識到,醫院必須要靠數位化才能提升競爭力,所以來台灣找機會。
其實,早在2018年衛福部提出的「醫衛新南向計畫」,就優先鎖定馬、越、泰、菲、印尼、印度、緬甸7個國家,並責成台灣7家醫學中心以「一國一中心」的方式,替產業搭橋。可惜遭逢疫情,成效尚不明顯,科技廠中,僅有研華、華碩、宏碁智醫、佳世達、緯創等少數廠商,有比較具體的進展。
2022年開始,「醫衛新南向計畫」步入第二期,採一國多中心方式,除了原有的長庚、榮總、台大、成大、彰基、慈濟、新光7家醫學中心外,又加入中國附醫、高醫還有亞東醫院,同時把數位醫療列為重點。據了解,中國附醫和長庚都對在馬來西亞籌建醫院態度積極;不過, 兩家醫院都說目前還沒有正式計畫。
▍挑戰-商業模式未明 缺乏軟體資源 保險亦是關鍵
然而,數位醫療市場雖大,台灣業者的商業模式卻還不夠清晰穩定。業界認為,除法規還要與時俱進外,數位醫療臨床驗證的標準也需更明確,而台灣缺乏軟體的資源也是隱憂。
專精AI醫療的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也常強調「誰付錢」的重要性。以AI診斷為例,雖然有諸多醫療好處,但若是健保不給付,醫院採購的意願就不高。葉肇元直言:「保險給付是重中之重。」有趣的是,生策會2023年將改選理監事,除了醫院與科技業之外,因為關係民間保險,金控業者興趣也很高。
過去百年西藥主導世界,台灣的新藥產業積極發展20年,雖有成效,但到底是一路陪跑;如今,數位醫療時代加速起步,我們應該記取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如果糾纏於過去與現在,我們將會失去未來。」一個新時代已經來了,追上去就對了。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