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9月發布最新機款,支援衛星通訊緊急服務,點燃通訊市場新戰火。隨著火箭發射成本大幅降低,加上手機支援衛星通訊服務日漸成熟下,太空通訊產業大時代已經來臨了。每年上兆元的商機正在全球市場掀起新一波策略結盟與併購浪潮。台廠在原有完整的通訊產業供應鏈基礎上,想跨足搶食太空通訊商機,既有優勢也有不少挑戰。
9月7日,蘋果發表最新旗艦機款iPhone 14系列,正式納入支援衛星通訊服務;雖然目前只有簡單的緊急上傳功能,但從蘋果與華為手機一致的動作,已預告了這項服務未來可望成為手機的標準配備。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手機支援衛星通訊服務,其實也是當前全球低軌衛星建制競賽的必然結果。在低軌衛星布建日漸成熟下,勢必引發新的通訊革命,帶來新一波爆發性成長的龐大商機。
以衛星作為手機一般日常通訊之用,是產業界長久以來的夢想。1991年,摩托羅拉提出「銥星計畫」,並獲得美國Sprint、德國Vebacon、日本DDI等全球17大通訊公司集資50多億美元支持;然而,由於衛星系統建制昂貴,衛星手機售價每支高達8000美元、通話費每分鐘7美元,根本無法推動業務,終於2000年3月宣布破產。
▍台廠星商機 衛星變便宜 產值上看5000億美元
20年過後,隨著技術的進步,火箭的可回收再用,已使得火箭發射成本從1970年代每公斤約30000美元,降至2022年的1500美元,僅剩不到1/20。隨著發射成本大降,加速了衛星的布建,過去1年才發射1、2顆衛星,但現在僅是SpaceX一家公司,1年就可以發射上千顆低軌衛星。
根據SpaceX、英國Oneweb、加拿大Telesat、Kuiper Systems(亞馬遜子公司)全球四大衛星公司的規畫,未來總計至少發射4.5萬顆低軌衛星上太空。
全球太空通訊競賽全面展開,也讓沉寂20多年的相關產業再度活躍起來。美國洛杉磯的太空科技創投Infinio Capital預估,2030年太空通訊產業產值上看5000億美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通訊服務高達1950億美元,其次的地面設備也有1780億美元。花旗集團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更預估,2040年全球太空產業的年營收將超過1兆美元。
由於火箭發射與衛星製造成本大幅降低,再加上手機支援衛星通訊服務日漸成熟,正式宣告太空通訊產業大時代的來臨。與此同時,市場已掀起一波策略結盟與併購浪潮,進入戰國時代。
▍全球星賽局 併購潮一波波 老將新秀急卡位
最受矚目的策略結盟案例,就是今年8月SpaceX宣布與美國電信公司T-Mobile合作,將由第二代星鏈(Starlink)直接提供手機服務,讓偏遠地區住民,或野外活動緊急狀況時,也有手機訊號可以隨時隨地求救。
不僅是大型企業強強聯手,新創公司也正在與老牌企業合作,搶攻航太製造、小行星採礦及太陽能發電衛星等提供許多潛在商機。「然而,最經濟可行的應用,仍然是通訊。」美國知名航太領域創業加速器Syndicate 708管理合夥人Ellen Chang指出,如今有愈來愈多企業認同,低軌衛星用於衛星通訊、廣播、高速數據傳輸和商業導航的優勢。
近3年太空產業策略結盟、併購案,清一色都與衛星通訊相關。背後關鍵原因主要是,「一些老牌企業正在收購新創公司,來保持競爭力。」Ellen Chang提出她的觀察說。
Infinio Capital投資合夥人曹桓華分析,目前低軌衛星方興未艾的三大主因:手機訊號只能覆蓋全球25%的陸地、物聯網勢不可當,以及地緣政治衝突提高國防安全需求,都必須要靠低軌衛星當作重要解方。現今,無論老將或新秀都急著卡位,全都是看到了太空產業的驚人商機。
在這場太空通訊大戰之中,台廠則以原有建制完整的通訊產業供應鏈為基礎,逐步跨入太空關鍵零組件產業。特別的是,當商機起飛時,由於需求量高,這時更是擅長標準化生產線的台廠可以大展拳腳的機會。
Infinio Capital管理合夥人暨ISVS(Infinio Space Venture Studio)營運長翁榮志強調:「我覺得Phase Array(相位陣列)天線是很漂亮的切入點,因為國外廠商對於這個領域的產品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所以需要找台灣的供應商。」
▍科技星勢力 台灣擁製造優勢 打造另座護國神山
此外,由於低軌衛星運行壽命僅約5年,等到年限一到就要讓它掉下來銷毀,所以曾協助台灣政府相關單位對接NASA(美國太空總署)和SpaceX的Infinio Capital管理合夥人林宗亮樂觀地說:「1年衛星的產值都是幾千億元,做不完,台灣非常有機會。」
除了傳統的通訊設備廠外,台灣電子代工大廠也動起來了。今年六月股東會上,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就語出驚人地說:「可能明年就能看到鴻海衛星在天空。」鴻海正在布局B5G(Beyond 5G)衛星通訊,旗下的鴻海研究院也將負責低軌衛星通訊酬載自主研發、自建地面接收站等研發設計。據了解,10月的鴻海科技日,將會展出衛星通訊的最新成果。
和碩去年也與微軟、伸波通訊合作推出5G O-RAN(開放性無線接入網路)及企業衛星通訊計畫,透過衛星通訊加強5G通訊網覆蓋。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預期,2026年後,衛星通訊產值將超越筆電、桌機,而且不亞於半導體產業。
▍台廠星挑戰 衛星系統整合能力 成了關鍵拼圖
佳世達集團董事長陳其宏也認為,5G下個決戰點就在太空,物聯網都要靠網路連結,低軌衛星是最快方式,所以「得太空者得天下」。佳世達旗下的網通廠明泰、仲琦已展開產品與海內外相關布局。
「到2030年,全球太空產值會到達兆美元等級,台灣只要拿下少數的市占率,就有機會成為護國神山群。」國發基金副執行祕書蔡宜兼樂觀預期。
然而,太空通訊產業要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台灣的產業鏈缺少「系統整合商」這個的關鍵拼圖。
台灣至今還沒有看到一家主導低軌衛星系統整合的企業;但是與台灣同樣具備製造成本低,未來也有機會取得優先製造權與訂單的韓國與印度,卻已經有系統整合公司開始大動作展開布局。
2020年3月宣布破產的Oneweb,同年7月就被英國政府與印度電信財團巴蒂(Bharti)收購;2021年8月,韓國大型財團韓華也宣布投資3億元,成為大股東之一。
這看在做工業電腦起家的捷揚航電總經理陳良豐眼裡感觸頗深,當初他賣給低軌衛星系統整合商一片工業電腦主機板,要價1000美元,已經比平常的訂單單價高出許多,但是同一片主機板客戶轉賣給衛星公司,轉手就賣了1萬多美元。「只做工業電腦,在衛星產業鏈的價值就沒辦法提升。」
▍市場星勁敵 韓國、印度進逼 恐將排擠訂單
無論如何,這仍是一場艱辛的國際競賽,而產官學界普遍認為,韓國與印度將是台灣的勁敵─韓國具有與台灣一樣完整的硬體製造供應鏈,而印度則擁有台灣缺乏的軟體實力。
如今,韓國政府傾國家之力,讓韓國軍火集團韓華投資Oneweb,很大機會有「投資帶訂單」的效益,未來可能會排擠到台廠訂單;至於印度太空中心高達兩萬人,比台灣國家太空中心升格後擴增達600人的規模,大上30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鐳洋科技與國外衛星公司簽署MOU,正顯示台廠提升具備與韓國、印度比拚的戰力。據了解,雙方計畫在台合資設廠,讓技術能夠在台灣落地。這個案子背後有政府補助,受益廠商包括明泰等由工業局號召籌組的低軌衛星國家隊。
明泰科技董事長黃文芳指出:「這個機會一旦成立,台灣會有實際落地的案例,會讓很多還在觀望的人會更有踏實感,就是台灣真的啟動低軌衛星的生意。」
「台灣的電子製造能力很強,但是台灣沒有廠商真正製造出已經發射上過太空的衛星本體,如果跟國外廠商的技術與台灣資通訊的製造強項結合,就會變成一個完整的衛星產業鏈,這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鐳洋科技總經理王奕翔強調,台灣未來如何做出一個全球化的解決方案才是關鍵,而不是關鍵零組件而已。
見證台灣30年以來太空產業發展的國家太空中心前主任張桂祥指出,在過去打下的基礎上,台灣發展太空產業,現在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時機會。
今年,產官學研界都加速動起來。繼2021年《太空法》通過之後,2022年4月原國研院轄下的國家太空中心,升格為直接隸屬科技部的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整合產官學研資源,推動太空科技與產業的發展。「今年是低軌衛星發展很重要的生態年。」黃文芳認為,今年國家太空中心有比較具體的地位,也正在協助台灣企業建構生態圈。
▍產業星挑戰 吸引外商投資 還待政策力量加持
然而,台灣要太空通訊產業生態圈,還必須營造吸引外資投資的環境。翁榮志強調,要吸引外商來台做前瞻投資,除了企業雙方的財務與策略面合作之外,最好也要搭配政府在政經上的支持。他分享了一段故事,2019年Infinio Capital與SpaceX合作時,也被邀請來台設廠,但當時SpaceX還是一家燒錢公司,所以希望政府可以給予低利貸款的支持,但是政府決策速度緩慢,最終導致來台設廠計畫告吹,令人扼腕。
無論如何,今年是架構台灣太空通訊產業第一波生態圈的重要元年,鐳洋科技與國外衛星公司合資設廠、美國洛杉磯的太空科技創投Infinio Capital啟動來台投資計畫,都是關鍵試金石。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