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台灣工業電腦赴中國淘金時代過去了  
  2022/08/16
林苑卿
瀏覽人次:581
關鍵字:工業電腦;新漢;大豪科技;信創;台商;IT產業;關鍵領域;國產國造
圖片來源:CRIF圖庫

  工業電腦新漢日前宣布以人民幣2.7億元(約12億元台幣),出售北京子公司北京興漢網際所有持股予北京大豪科技公司,並於8月1日交割。消息一出,令市場驚訝,不解新漢為何要賣掉在中國最賺錢的子公司?

  新漢在中國網通產業高速成長之際,2006年於北京成立子公司興漢,新漢持股逾七成。根據年報顯示,2008年興漢就開始獲利,至今連續獲利14年。然而,就在2022年工業電腦逆勢成長之時,新漢卻出脫了這隻在中國最賺錢的金雞母。

▍技術涉高敏感 具政策隱憂

  處分興漢之後,新漢將出現近兩成的營收缺口,與每年約0.7億元的獲利貢獻;公司估計,這些營收與獲利缺口需要長達7年才能填補起來。「中國一直擔心關鍵領域被西方國家搶走,我們的技術又屬於比較敏感的領域,如果不是內資企業,政府、軍方案件比較難接到。」新漢發言人陳原彬一席話,道破該公司未來在中國的發展限制。

  「新漢的案例比較特殊,是因為北京子公司興漢專注於網通,所以才受到中國政策影響。」全球工業電腦龍頭研華董事劉蔚志的分析,也代表台灣工業電腦可以大賺中國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2018年發生美中貿易戰,再加上中國近年來力推信創產業(軟體、IT基礎設備、通訊安全、作業系統等相關IT領域)的國產國造,過去中國IT產業讓外資企業賺得缽滿盆滿的景象,恐怕難以復見。

  中國政府為擺脫從處理器、作業系統、數據庫、應用軟體到資安的IT(資訊技術)產業,長期高度倚賴英特爾、微軟、蘋果、甲古文、IBM等美國企業的局勢,早在2016年就成立負責審批敏感產業供應商的官方組織—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中國簡稱「信創」),從事軟硬體關鍵技術研究、協助設定業界標準及人才培訓等業務。

  根據《彭博》報導,一旦成為「信創」一員,公司技術被認證,就能分食數千億元人民幣的市場商機。至今,「信創」供應商家數已達1800家,這些供應商提供高敏感產業所需的關鍵技術與產品。2020年,「信創」成員營收合計達1620億元人民幣,正朝2025年達8000億元人民幣的目標邁進。但據了解,若外資股權占25%以上就無法核准成為會員。

  近年來,中國針對高敏感產業也加速國產化的決心,如2020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就可見一斑。

▍中國築高牆 台廠仍不放棄

  不僅是歐美企業,過去與中國IT產業連動性高的台灣廠商,也早被中國劃清界線。近年來積極跨足工業電腦的大眾集團總經理簡民智觀察:「過去台灣工業電腦布局網通與資安領域都是硬體居多,但是新漢卻是少數軟硬體都做的廠商(編按:興漢有廣域網路SDWAN解決方案),在中國積極提高國產化比重下,的確容易成為第一波受衝擊的對象。」

  無奈的是,台灣工業電腦從龍頭到二線廠商,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貢獻比重都頗高,如研華高達約30%、大眾集團也有20%,大家都不會輕言放棄。「中國還是很重要的市場。」劉蔚志很肯定地說,研華仍會持續投資布局。的確,從近期研華的中國動態,如研發上也配置資源發展中國芯解決方案,仍在加強在地市場耕耘。研華甚至在中國昆山製造基地擴產,並訂出2025年中國營業額要翻倍成長達10億美元的目標。

  「在中國,要多元化布局分散營運風險,而且要盡量避開中國國產化政策刻意扶植的產業。」簡民智表示,工業電腦產業的屬性就是少量多樣,特別是在中國市場,更需要多元化布局,才能持盈保泰。

  面對中國科技業正逐步築起高牆,新漢恐怕不會是最後一家迫於無奈而退場的台資企業;未來的形勢發展,在在考驗著台灣企業在中國經營的能力與智慧。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