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升息關鍵5問 提前看懂金融市場下一步  
  2022/03/22
洪綾襄、楊喻斐
瀏覽人次:587
關鍵字:股市;美元;升息;金融市場;貨幣政策;聯準會;金融業;資金
圖片來源:CRIF圖庫

  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FedWatch網頁上,全市場投資人屏息倒數著3月16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利率會議的到來。市場對升息的預期也不斷跳動─開年伊始,原本有超過35%的市場人士認為,基準利率「全年升5碼」的機率最高,但美國公布1月通膨年增率達7.5%後,「升7碼」機率迎頭趕上;隨俄烏衝突加劇,美股大跌數日,「升6碼」後來居上。

  「這一次升息和過去不一樣,要謹慎以對。」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提醒,市場殷盼升息代表經濟復甦,股價再掀狂潮;但聯準會最大任務卻是為了壓抑居高不下的通膨,才提前於3月進行升息,而且可能一次升2碼。「若物價和工資持續呈螺旋式上漲會更麻煩,需要用升息把市場需求壓下來,不讓預期心理產生,並讓供給面有趕上的機會。」

  此外,由於美國2020年為了救市,祭出貨幣無限量化寬鬆的極端手段,1年內將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從4兆膨脹到8兆多美元,相當於前次量化寬鬆的1倍,如今要縮表、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衝擊效應也會比上一次更大、更猛。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分析,若6月開始縮表,市場預估聯準會每月停止再投資的債券規模,可能達800億到1000億美元,是上次量化寬鬆退場時的1倍。

  因此,羅瑋提醒,經濟復甦固然是支撐升息的主要因素,但升得過快、過猛,導致經濟成長急煞車,未來恐怕還要降息;因此一定是且戰且走,對於資金退潮後的市場劇烈波動和後續衝擊也不能不審慎以對。

  利率、貨幣正常化對長期投資和存款族都是好事,但過程中市場勢必擾動紛亂,《財訊》特為讀者釐清關於升息的5大疑慮,以利擬定因應對策。

Q1 通膨會持續惡化嗎?

  理論上不會。野村投信分析,去年美國物價在3、4月後開始飆漲,元凶其實是解封後的房價、休閒消費、2手車、油價等項目較前年大漲所導致。不過,美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飆升,還要加上6月後美國對印度、英國等國的進口商品課徵25%懲罰性關稅,成本壓力轉嫁到消費者身上,CPI才扶搖直上,直至今年1月美國通膨增幅還維持在7.5%高檔。

  預期上述狀況在今年第二季後可望因基期較高而緩解年增壓力。但羅瑋提醒,疫後勞動力結構改變,即使歐美社會已幾乎回歸常態,但有很多人在疫情期間順勢退休,具有技能的人已習慣居家辦公,不願意再正式回到職場,或是轉到共享平台,導致缺工持續嚴峻,企業祭出高薪還不見得能找到人才。因此,中長期來看,薪資漲幅恐成通膨的新隱憂。「如果到了5~7月,美國通膨還是壓不下來,聯準會被迫加大幅度,加上縮表正式啟動,恐怕會是全年市場最危險動盪的時候。」

Q2 升息幅度會很大嗎?

  各方對升息預期不一。截至2月底的預估,第一季升2碼,全年升息幅度約在5碼、基準利率回到1.25~1.5%,是市場最大共識。

  儘管有機構喊到升7碼,但陳奕光認為,聯準會不可能過於躁進,因為美國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債務人,美國國債發行規模已突破30兆美元,而財政赤字也高達1.15兆美元,只要升4碼,就要增加3000億美元利息支出。在赤字爆表的壓力下,聯準會主席鮑爾勢必不能隨市場「鷹浪太強」的言論起舞。

  反觀台灣,從2011年以後就沒升息,這兩年經濟表現強勁,預計未來也會跟進。國泰金控分析,1980年以來,台灣央行升息通常晚於美聯準會4~12個月不等,步伐穩健。業界預估:「了不起今年半碼到1碼、明年1碼,共1碼半到2碼。」

Q3 產業界都怕升息嗎?

  與升息最直接相關的產業就是金融業,又以仰賴存放利差收入的銀行業最為期待,證券業影響較小,對壽險業卻是短空長多。國泰金控分析,升息短期會對壽險業既有債券投資評價造成負面影響;但新錢投資報酬率會較好,可望提升再投資報酬率,有利於壽險業長期財務表現,改善利差損。

  國泰金控也認為,按過往經驗,漸進式升息對投資影響不大;根據央行研究,當實質利率升至2%以上,才會對投資產生負面影響,但由於台灣今明年升息幅度不高,對企業投資影響有限。不過,對房貸利率的影響會較為明顯,因為升息勢必增加購屋者資金成本,且考量房價漲幅較快,台灣央行持續採行信用管制,預期在連續升息後,明年起房地產需求將受影響。

  此外,若大幅快速升息,則過去兩年仰賴紓困續命、債務高的企業,其營運成本因快速飆升而虧損,甚至有信用違約的風險。台灣某大型科技製造業財務長指出,長期來看,升息對科技產業一定會有影響,若升息幅度遠高於近10年的水準,最大的影響就是「投資的意願」。不過,就算利率略升,企業有資金需求,大多數也有能力跳過銀行,直接向股東籌錢,籌資管道比過去多很多。

  工具機廠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也認為,雖然台灣會升息,但都還算低,「40年前我創業時的利率是6~7%,那種升息才會怕,現在只要維持2~2.5%以下,對好公司的影響應該都不會太大」。

Q4 升息不利股市嗎?

  從歷史經驗觀察,升息對股市的影響都是「先盤後上」。若比對過去30年美國4次升息,從升息前至升息初期,標普500指數會因為預期心理及風險情緒惡化而下跌;但到升息中後期,不確定因素排除,反而有利基本面好的公司攻堅上漲。台股與美股長期連動性高,過去4次升息,台灣加權指數亦跟進創高,顯示金融市場往往因為不確定性而下跌,甚至過度反映,但事件確定後又回歸基本面。台灣產業基本面堅強,因此不須過度害怕。

  陳奕光分析,去年全體上市櫃公司獲利高達4.17兆元,如以平均配股率65~70%估算,配發股利將超過3兆元,創歷史新高;若再除以總市值54.1兆元,總體殖利率有機會達到5.5%,且今年企業獲利仍能維持4兆元的水準,在在都是台股扎實的支撐。羅瑋提醒,在全球缺工缺料緩解、地緣政治明朗之前,選股上要精選供應鏈上具有訂價能力的企業。

Q5 升息代表美元會走強?

  市場咸信,美國升息,資金回流美國,美元會走強。根據歷史經驗,美元的確會在升息前與初期走升,但隨後就可能放緩;因為美元強,美國經濟一定會放慢。所以羅瑋建議,投資人不須緊盯美元,也可以多考慮其他經濟體質不差的澳洲和新興亞洲的幣種,但拉丁美洲、東歐和中國仍須小心。

  出口產業和海外曝險高的壽險業對匯率波動尤其敏感。朱志洋指稱,機械設備業因2019年貿易戰、2020年疫情爆發,出口受壓抑,直到2021年歐美陸續解封後,工具機出口才有報復性成長;但生意做到,利潤卻沒賺到,不但得壓價搶單,還得吞下台幣升值的成本。「去年韓元兌美元貶值8%,日幣兌美元貶值9%,台幣兑美元升值2.5%,換算下來,台幣兌日韓元升值逾10%,同樣做10萬美元的生意,台灣產品因台幣升值,比日韓同業貴了10%,不然我相信外銷成績會更亮眼。」

  朱志洋說:「台灣產業競爭力很強,叫歸叫、升值歸升值,生意還是照做,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此產業一定要升級,提高附加價值。」

  國泰人壽執行副總經理林昭廷則認為,去年台幣雖強,但境內避險(CS)成本卻因台美利差縮小而大幅降低,從3%的高點降至0.1%,讓產業與壽險避險成本壓力相對緩解。國泰人壽用傳統避險與一籃子貨幣工具操作,去年避險表現反而優於前年。

  根據過往經驗,美國升息/緊縮初期,美元通常走強,台幣、人民幣相對偏貶,但林昭廷提醒,目前台灣出口未見明顯減弱,仍須注意外資回流台灣、支撐台幣的可能。至於人民幣方面,中國央行雖然逆勢寬鬆,而為了今年將召開二十大,經濟首要維穩,因此人民幣貶值空間有限,但整體外匯走勢波動肯定加大,建議要保持彈性以因應各種市況。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